佛陀涅槃前的最後教誡
——《長阿含》「遊行經」之當代啟示(下)
演講 /昭慧法師
時間:107.12.2
地點:香港妙華佛學會
筆錄/張沛寧‧修潤/釋耀行
一、「供佛及僧」的戒律原理
1、「四方僧」物的隸屬權
菴婆婆梨女做了種種供辦供養佛陀,並在結束後特別告訴佛陀,願將菴婆婆梨園供養如來。菴婆婆梨園後來成為佛陀弘法一個很重要的精舍。
佛陀回答:「汝可以此園施佛為首及招提僧。所以然者?如來所有園林、房舍、衣鉢六物,正使諸魔、釋、梵、大神力天,無有能堪受此供者。」六物即為衣、缽、飲食、藥物、臥具、尼師壇等。這些東西若專屬如來,則諸魔、釋、梵、大神力天等眾生,都沒有足夠的威德力去承受佛陀的物品,所以不可僅供養如來。否則僧人如何能夠用呢?應要供佛及招提僧。「招提僧」就是四方僧。
僧團所有的不動產都屬於「四方僧物」,僧人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當前可以分的東西,比如:布料、食物、水果,這叫著「現前僧物」,現前僧物是只要在這個大界的僧眾都人人有份,而且要均分,名之為「利和同均」。而「四方僧物」是類似於果園一類的不動產,不可以認為我在這裡這就屬於我的,走了也不可以把它賣掉,它屬於公產,類同於我們現在所說的「法人」的觀念。法人的財產我們不能私人將其瓜分,尤其是公益法人的財產,如果公益法人解散,這些財產是要回歸到地方自治政府的,不能流落到私人的口袋裡。
所以,為什麼這裡要特別說「四方僧」?表示設定了這個園林是不動產,不是住在這裡的人可以均分的,僧眾只能夠使用它,不可以瓜分它。如此大家便能瞭解,為什麼佛陀特別交代菴婆婆梨女,要將梨園捐贈給佛及招提僧。菴婆婆梨女隨後接受了佛陀的建議。
2、佈施、持戒必獲大利
佛陀為菴婆婆梨說偈:
「起塔立精舍,園果施清涼;
橋船以渡人,曠野施水草。
及以堂閣施,其福日夜增;
戒具清淨者,彼必到善方。」
佛陀讚嘆菴婆婆梨女,你的大佈施一定可以令你到達善處。種種的佈施,還有持戒,都可以讓人將來能夠到達善處,因為佈施、持戒本身就功德無限。
二、欲為大患,出要為上
1、菴婆婆梨女證得初果
供養完畢,菴婆婆梨女坐於佛前聆聽佛陀說法。首先,佛陀開示佈施、持戒、升天之法,這是三種端正法,佈施、持戒最高可以到達天界。佛陀認為菴婆婆梨女善根深厚,不應只停留在講三種端正法,便為她講述深法,進一步告訴她:「欲為大患,穢汙不淨,上漏為礙,出要為上」。菴婆婆梨女被逼為妓女,相貌美好,毘舍離國王想要擁有她,但也不敢獨享,結果她成了高級妓女。所以佛陀對菴婆婆梨女說「欲為大患」是很切身的,告訴她應該要以出要為上,佛陀知道菴婆婆梨女其意「柔軟和悅,蘊蓋微薄」,五蘊的遮蓋微薄,即為彼女說苦集滅道四種聖諦。從三端正法,到「欲為大患,出要為上」,再到四聖諦,佛陀一步一步循序漸進的引導菴婆婆梨女開悟。佛陀對隸車們開示「世間五寶」,因為他們一身珠光寶氣,但對身為高級妓女的菴婆婆梨女,則講「欲為大患」,對她的佈施也給予很大的祝福,使菴婆婆梨女當場遠塵離垢,證得初果。
2、過度詮釋「不邪淫戒」的後果
教界有很多持律的人把不邪淫戒講的非常可怕,認為像菴婆婆梨女這樣的人不能出家。持律的人應該是去幫助他人進步,幫助人家向善向光明,開發他最高的能量,而不是排斥他、打擊他、恥笑他。曾經有個女孩從美國寫信來,痛哭流涕告訴我,她去受菩薩戒,戒師問她有沒有跟人家同居,這個女孩認為她不應該隱瞞戒師,就老實回答曾跟一個男朋友同居,結果下場竟是被趕出戒場不准受戒。受菩薩戒是要「攝律儀」、「攝善法」,還要「饒益有情」,「攝律儀」不就正好可以以欲為大患嗎?「攝善法」能廣修諸善,還要攝眾生、幫助眾生,若將他這條路砍斷,難道沒有罪過嗎?曾經跟男人同居就不能行菩薩道嗎?即便是菴婆婆梨女這樣的妓女,在佛陀開示當前亦能即證初果,也可以出家,甚至在精進修行後證得阿羅漢果。所以,我們應該把佛法從根源去看,佛陀是用心讓所有眾生都能離苦得樂,我們沒有能力讓眾生離苦得樂就罷了,不可反而更增益其苦,減損其樂。
三、佛為婆羅門說佈施獲福
佛陀接著到了竹林叢,有一位婆羅門叫毘沙陀耶,一聽到佛陀來很高興,便請佛陀應供。佛陀應供以後也為他作偈說法:
「若以飲食,衣服臥具,施持戒人,則獲大果。此為真伴,終始相隨,所至到處,如影隨形。是故種善,為後世糧,福為根基,眾生以安。福為天護,行不危嶮,生不遭難,死則上天。」
毘沙陀耶供養飲食,佛陀便從飲食開始講起,飲食、衣服、臥具的佈施,都是能得大果報的,而且這種果報是如影隨形的。「是故種善,為後世糧」,現在種下的善根是為未來累積糧食,「福為根基,眾生以安」,這就是福報的根基,眾生因你的佈施而得安樂,所以你才能因為你的福報而得到後世諸天的護佑,不會遭遇種種險難,死後能夠升天。佛陀對著婆羅門也是做了很大的祝福,並沒有跟婆羅門較勁,更沒有分出你是你我是我,要撲滅對方、要打聖戰,佛陀是非常平和地對待婆羅門的。
四、 法戒為師,即能解脫
1、佛陀涅槃前為什麼自力留壽?
此時正值飢荒,佛陀命阿難召集諸比丘,並對眾人說:「此土飢饉,乞求難得,汝等宜各分部,隨所知識,詣毘舍離及越祇國,於彼安居,可以無乏。吾獨與阿難於此安居。所以然者?恐有短乏。」佛陀命弟子各自四散,去毘舍離和越祇國的其他地方,若留下來恐怕會缺少糧食。佛陀遣走弟子,自己卻和阿難留下,他並沒有告訴大家,此時「佛身疾生,舉體皆痛」,全身都疼痛,無法離開。佛陀在心中暗想:「我今疾生,舉身痛甚,而諸弟子悉皆不在,若取涅槃,則非我宜,今當精勤自力以留壽命。」現在涅槃並不妥當,因為弟子們都不在,除去剛才遣走的比丘們,另有很大的一群在各處散居。他總是希望為所有弟子們做最後教誡,而不是只有隨身的部分弟子見佛涅槃,所以才「精勤自立以留壽命」。
2、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
阿難見佛陀色身苦痛,驚惶不已,擔心世尊即刻滅度,正法也跟著寂滅,又困惑為什麼佛陀不趕緊召集眾弟子做最後教誡呢?佛陀見狀,便向阿難開示:
「眾僧於我有所須耶?若有自言:『我持眾僧,我攝眾僧。』斯人於眾應有教命,如來不言:『我持於眾,我攝於眾。』豈當於眾有教令乎?阿難!我所說法,內外已訖,終不自稱所見通達。吾已老矣,年且八十。譬如故車,方便修治得有所至。吾身亦然,以方便力得少留壽,自力精進,忍此苦痛,不念一切想,入無想定,時,我身安隱,無有惱患。是故,阿難!當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云何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阿難!比丘觀內身精勤無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觀外身、觀內外身,精勤不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受、意、法觀,亦復如是。是謂,阿難!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
佛陀問阿難,僧伽需要我嗎?如來從不自居攝持眾生的地位,向來都是要求僧眾自治,僅將自己當作僧眾中的一員,故而形成一種直接民主的制度。這樣的僧團制度在佛陀時代便打好基礎,所以佛教不可能出現像梵蒂岡這樣以教皇為統領的教廷。因為佛陀以身作則,不把自己營造成教宗、教皇,雖然大家尊他為教主,但是他只把自己當成僧伽的其中一員。所以佛陀認為僧眾是可以自治的,並不需要佛陀。
佛陀該說的法對內對外都講完了,該做的也都做了,又已高齡八十,身體就像老車,每個關節都嘎吱嘎吱的響了,實在難以再久住於世。佛用方便力忍住痛苦進入無想定,讓自己用精進力達到無痛的狀態,這是勉強的留壽。所以佛為什麼可以留壽?原來依四神足可以留壽,三十七道品裡面記載的四神足,即為「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觀神足」。現在佛陀用到的是「勤神足」,他用大精進力,再用「心神足」的定進入無想定,勉力留壽以做最後教誡,但這畢竟還是有時有盡,不可能無極限的拉長。佛陀又叮囑阿難,要把法當作渡越生死的岸,不要依靠別人,要用法來燃燒照亮自己,不要依靠他人來照亮自己。佛陀告訴阿難,要「自依止、法依止」,不要異依止,連對佛陀的依賴都要放下及超越。法依止該怎麼做呢?即要修四念處的「身念處」。佛陀說法時一再強調,四念處從觀念上、技術上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礎功法,自皈依就從觀身開始,會由此得到信心,終於知道原來是可以自我超越的,多修四念處就可以依著自己的能力和佛陀的教法得到解脫。
五、 佛陀入滅
1、魔王障礙阿難請佛住世
到了遮婆羅城,佛陀背痛,於是對阿難說:「諸有修四神足,多修習行,常念不忘,在意所欲,可得不死一劫有餘。」修四神足的人可以就自己的意欲達到不死,最高達一劫,甚至更多,這是依於「欲神足」,跟前面提到的依「勤神足」不同。佛陀已經依「勤神足」得無想定,為什麼還要告訴阿難「欲神足」的法門呢?原來佛如果一直處於無想定,就無法向諸弟子們說法,定中住世對佛陀來說是沒有意義的,又不是想要變成一顆大石頭,永劫不壞。他是想要說法幫助人,所以不能一直停留在無想定中,因此善意地讓阿難知道另外一個途徑,依「欲神足」可將壽命拉得更長,延長住世達到一劫有餘。然而就在佛陀為阿難開示的此刻,魔王波旬不欲佛繼續住世,希望佛陀能趕快入滅,因而障蔽阿難,讓他聽不進佛陀說的話,佛陀只好遣走阿難,阿難一走,魔王便現身於佛前。
魔對佛陀說:「佛意無欲,可般涅槃,今正是時,宜速滅度。」魔怕阿難突然間清醒過來,趕快前來對佛陀說,你已是無欲的大聖者,根本不須修「欲神足」,應該趕快進入涅槃,即刻滅度。
佛回答魔:
「且止!且止!我自知時。如來今者未取涅槃,須我諸比丘集,又能自調,勇捍無怯,到安隱處,逮得己利,為人導師,演布經教,顯於句義。若有異論,能以正法而降伏之。又以神變,自身作證。如是弟子皆悉未集。又諸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普皆如是,亦復未集。今者要當廣於梵行,演布覺意,使諸天人普見神變。」
2、佛陀以神變身作證入涅槃
佛陀自知時至,該走就會走,不需催促。但於滅度前要將眾弟子召集而來,確保他們能夠調理自己,能夠一路平安到達涅槃;又能夠弘法利生,令正法久住。若正法遭到挑戰,還要能夠降伏外道,讓他們無話可說。且能自己修得正果,才能讓眾生有信心。如今眾弟子尚未集結過來,佛陀要等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四眾弟子都集結於身邊,對他們廣為說法,為他們說成為覺者的深義,並讓所有天人眾等看到涅槃的那一刻。
魔王又對佛陀說:「昔日佛在鬱鞞羅尼連禪水邊,阿遊波尼俱律樹下初成正覺時,我便勸請您滅度,您也是這樣回應我,從成道以來45年,眾弟子集結了那麼多次,天人眾等也都見識過您的神變,有差這最後一次嗎?不如還是即刻滅度吧!」
佛陀覺得魔王說的有道理,便許諾三月後回到本生處拘尸那竭娑羅園雙樹間滅度。本生處並不是指到他出生的藍毗尼園,而是他的祖國末羅,迦毗羅衛是末羅的小邦國,所以佛陀說要回到祖國,畢竟結緣於此,心還是向著故土。魔聽到佛陀這樣說,知道佛無虛言不會說謊,便安心地走了。
佛陀是一個講道理的人,不是因為被魔王纏的不得已只好答應他,而是魔王講到了一個關鍵點,佛是沒有欲的,唯一的心願便是教授眾人自利利他之道,魔王說佛從成道以來已經講了四十五年的法,不差這一樁。佛陀昔日於尼俱律樹下成正覺時,魔王也曾現身勸佛滅度,佛陀本欲入滅,但當時大梵天勸請佛陀住世,為娑婆眾生說法,度可度之人。佛陀是有請而應,「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佛陀不能一廂情願。這件事像打乒乓球,一定是對手需要,佛陀才能伸出那隻手,對手不需要,佛陀也不能強求。阿難當時若依眾生之願,代眾生祈請,這時就能成就「欲神足」,因為即便佛陀成道以來說法四十五年,但是現在仍有祈請佛陀說法之眾,有這個因緣接上了,佛陀就可以順著這個勢而依「欲神足」以圓滿眾生願。
3、大地震動的八種因緣
佛陀在遮婆羅塔進入「定意三昧」,南傳佛教稱「定意三昧」為「心定三昧」,佛陀於當下入定,依「心神足」捨命住壽,將壽命暫時拉長,決意捨命。當時大地震動,舉國人民莫不驚怖,佛放大光徹照無窮,幽冥之處莫不蒙明。
阿難非常的驚恐,心驚毛豎,趕快到佛前,問佛為何大地震動,佛陀告訴阿難:有八因緣會造成地震:
一、地在水上,水止於風,風止於空,空中大風有時自起,大水擾則普地動;
二、得道比丘、比丘尼及大神尊天,觀水性多,觀地性少,欲自試力則普地動;
三、菩薩從兜率天降神母胎,專念不亂,地為大動;
四、菩薩始出母胎,從右脇生,專念不亂,則普地動;
五、菩薩初成無上正覺,當於此時,地大震動;
六、佛初成道,轉無上法輪,則普地動;
七、佛教將畢,專念不亂,欲捨性命,則普地動;
八、如來於無餘涅槃界般涅槃時,地大振動。
這八因緣只有第一個跟自然地震有關,第二個是十遍處裡面的「水遍處」與「地遍處」,水大增勝,地大減損,晃動大地,是靠十遍處的神通力;第三、第四、第五、第六,都是關於菩薩入胎、出胎、成道、轉法輪,第七個是佛欲捨性命的時候,即為此次地動之因,佛陀的教法將要結束了,專念入於「定意三昧」,決定捨命;第八個則是佛將涅槃時造成的大地震動。我們的大地震動都跟第一個有關,我們福薄遇不到其餘七因緣中了不起的大地震動。
4、佛為八眾示教利喜
佛陀告訴阿難天地間有八種有情眾生,稱作八眾。八眾分別為剎利眾,婆羅門眾,居士眾,沙門眾,四天王眾,忉利天眾,魔眾,梵天眾。佛陀憶念過去曾經為剎利眾說法,以精進定力隨意變化。剎地利是貴族,穿著美好光鮮的衣服,佛陀便展現出比貴族更美好鮮麗的外貌形色,對方具有美妙感人的聲音及言論,佛陀就變化出更勝的聲音及言論。他排斥佛陀,佛陀不排斥他,他所能說的佛陀亦能說,他不能說的佛陀也能說,佛對八眾示教利喜皆是如此,讓眾生對法產生歡喜心後才離去,離去之時,眾生還不知道佛陀是人還是神。此即為佛陀對八眾說法甚奇妙處。
六、一切無常,不可放逸
1、依三十七道品精進自持
到了香塔,佛陀召集附近的比丘到講堂,首先向他們講了三十七道品,叮嚀他們在三十七道品中和同敬順,勿生諍訟,好好修學。另外,他告誡諸比丘,過去所講的《貫經》、《祇夜經》、《受記經》、《偈經》、《法句經》、《相應經》、《本緣經》、《天本經》、《廣經》、《未曾有經》、《證喻經》、《大教經》等十二部經,佛以身作則,也都向大眾宣講了,未來務必好好奉持這些教法,因為佛即將入滅,無法時時刻刻在弟子身邊叮嚀提醒。比丘們聽見佛陀要滅度都非常痛苦,佛便告訴他們,不要這麼憂傷,不要放逸,要守護好自己的心,才能滅除苦本,解脫生死。放逸即為放縱自己的貪嗔癡三不善根再加上懈怠,不可以貪嗔癡來跟人事物相應,並且要做到精進自持。
2、「請佛住世」法輪常轉
阿難聽聞佛將入滅,便恭敬禮拜請求佛陀留住一劫,勿取滅度,請了三次,佛皆默然不許。
佛問阿難:「你相信佛的正道嗎?」
阿難:「當然,切實地相信著佛的正道。」
佛再問阿難:「你既然相信佛的正道,又怎會三度觸怒我呢?你曾親耳聽到我再三地向你講述四神足之道,提示你依此法將佛留下,你都沒有醒悟過來,請我勿取滅度,我對你說了三次你都沒有反應,現在才講不是太愚昧了嗎?如今我已經決定放掉我的生命,如同吐出的食物不會再吃下,說出的話便不會收回了。」
《遊行經》裡面談到的這個段落,引導大乘佛教中「請佛住世」的觀念,《華嚴經》「普賢十大願王」中即有「請佛住世」,常念「請佛住世」才不會被魔趁虛而入。因此當有因緣見到佛時,要立即請佛住世,遇到大善知識也要請他住世,才能讓正法有希望,能夠在世間法輪常轉。
3、「三法印」應證法的真實
佛陀到菴婆羅村,為大眾講述戒定慧解脫之法,接著到瞻婆村、揵茶村、婆梨婆村一直來到負彌城。負彌城是跋祇國中的大城,物產豐饒,規模盛大,佛陀在此向僧眾講述四大教法,提醒諸眾聞法時要依此四大教法檢核,以確定其法的來源是可信的。首先,傳法者必須是親自聽到、看到佛陀所述說;其次,僧眾團體和睦合諧,眾人也都肯定這是一個有誠信的團體;或者,眾多比丘對於持法、持律、持律儀皆熟悉且能夠調伏身心,戒行甚嚴,持律儀即是能夠維持防非止惡的力量;又或者,只有一個比丘,但他也能做到持法、持律、持律儀皆做到熟悉且確實能夠調伏身心,戒行甚嚴。以上四大教法能夠作為形式上的檢核,確保法的來源是否可以相信。至於法的內容,就要依法、依律、依三法印去檢核。
七、如來入滅,依法戒為師
1、佛陀滅度前發生的幾樁事
佛陀滅度前的這三個月,《遊行經》中詳細記載了幾則故事,包含周那讓佛陀吃了毒菇而促成涅槃的因緣,佛又遣阿難安慰周那不需悔恨,要讓周那知道促成佛滅度的佈施是功德無量的;到了末羅,佛陀交代阿難在他涅槃後要如何安放,應要頭向北,面向西,因為「吾法流布,當久住北方」。阿難不捨佛於鄙陋小城荒毀之土間滅度。佛陀告訴阿難:此選定之處過去曾是城邦大國,更是轉輪聖王大善見王所在的地方,世事無常,即便曾經輝煌如昔,而今也只是荒堆陋土。
又遣阿難去拘尸那竭城告訴末羅族人佛將滅度的消息,末羅與釋迦同族,因此佛陀特別遣人告知,末羅族人聽聞佛將滅度皆悲泣哀號,並拿了五百張白疊供養佛陀,為如來荼毗做準備。隨後,高齡120歲的須跋陀羅前來請法,一開始問佛陀六師外道的內容,佛陀趕緊制止,直接向須跋陀羅說八聖道,須跋陀羅當下證果,向佛祈請出家。外道出家原本需要經過四個月的考察才可應許,但佛陀特別為須跋陀羅破例,須跋陀羅當天出家,當天證得阿羅漢果,成為佛陀的最後弟子。
2、佛慰阿難
阿難不捨佛陀離世,自己所修尚未成熟證果,十分難過。佛便在諸比丘面前預言,講述阿難甚奇甚特之法,阿難侍奉如來功德殊勝,只要努力不懈持續精進,不久之後便會解脫證果。又告訴眾比丘,阿難的奇特之處,在於能讓四眾心生歡喜,觀其儀容聽其說法,皆不會感到無聊厭煩。
阿難又問:未來的沙門們在佛滅度後無所瞻對,該怎麼辦呢?
佛陀說:他們要念四處,念佛生處、念佛初得道處、念佛轉法輪處、念佛涅槃處。我們現在去瞻禮聖跡就是這樣來的。
阿難又問:面對闡怒(車匿)比丘這樣的跋扈之徒不受教誡該如何應對?佛告訴阿難應當行「梵檀罰」,摒除於僧團之外,不與他共住,不與他交談。佛教界常講的默摒,就是要將他隔除於僧團之外,而非僅僅不和他說話,自己獨善其身,認為「他非我不非,同體是大悲」。這是搞錯了方向。
阿難又問,若女人沒有受過教誡該怎麼見她呢?
佛陀叮囑,若比丘認為自己受不住誘惑就不要見她了。若見到了就不要和她說話,若還是說話了,就要審視自己的心。
佛陀一再叮囑,如來所說的經教就是你們的依止,你們要依持它,依波羅提木叉為師,佛滅度以後,眾人可以法、戒為師,就不會無所依怙。但不可僅以戒為師,否則會變為教條主義,當未來有所變化而令環境文化不同時,可捨小小戒,放掉一些無傷大雅的戒,守根本戒即好,勿將芝麻綠豆大的事擴大解釋。最後仍不斷強調,「一切無常,不可放逸」,這就是佛陀的最後教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