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學札記
釋果位
對於一心想探求教理,了解佛法深義,卻不具因緣的我來說,參學無寧是最好的選擇。於是,今年九月,我背起行囊,來到弘誓學院,展開參學的生涯。
初乍來到,對於週遭尚處懵懂的我,立刻遇上雙林寺年度地藏法會。從前曾參加過為數不少的法會,不過如此體貼信眾的寺方卻是首次見到。當主法前往超薦牌位上香時,為使與會信眾都能祭拜先亡,寺方為每一位信眾備香,讓他們親往牌位前致意。午齋時,來自各方的烹調高手,更是端出拿手好菜供養大眾。儘管餐桌上鍋盤形狀不一,用後場面杯盤狼藉,卻蘊含寺方體貼的心意。我曾請教大寮庫頭,為何不人手一個便當,讓用餐秩序井然?他說,菜色一致的便當畢竟比不上熱騰騰的盤菜來得多樣且可口。這樣的回答,讓不習慣這種紊亂場面的我倍感溫馨,我也相信這是對參與信眾最大的供養。
九月中旬,納莉颱風來襲,全台嚴重受創,地處低漥的雙林寺亦不例外。颱風過後,學團成員耗時一個星期,讓淤泥滿布的雙林寺煥然一新。從壞損家具的處理到清洗消毒每個房間,我們用盡最大的心力將之復原。一週的體力勞動,令向來習慣搭配義工工作的我倍感吃力,十分納悶學團為何不安排義工協助。但是,師長告訴我們,學團成員所以能夠安心向學,是因學團不比照一般寺院舉行各項法會與活動;當活動減至最低之際,義工的參與也相形減少;而且每日的出坡工作,對於鎮日埋首書堆的我們來說,更是一種體力的鍛鍊。這種做法,站在弘法利生的角度而言,或有些許不足;但就栽培佛教人才、令正法久住的觀點來說,卻是十分恰當。
二週一次,為常住眾舉辦的座談會,是令人期待與歡喜的。因為在會中,二位師長總是針對我們提出的各項疑問,作一番詳實解答,釐清許多似是而非的佛法知見;並藉由主題式的討論,練習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如何以佛法觀點看待世間法,讓我們處於任何情境中都能應用佛法,不致在知見上步入佛法的邊地。
開學了,來自各地的四眾佛子,紛紛帶著行李,每月前來學團度過四天的學生生涯。課堂上,學生努力的發問,老師奮力的解答,形成十分活潑與熱絡的上課氣氛。這裡的學生,沒有年齡與學歷的區別,只要有心探究法義,學院無條件提供讀書環境。因此,教室中常見到互相討論課程內容的年輕僧侶,或是拿著錄音機,努力將老師授課的一言一語保存下來的中年僧尼。由此可見接受僧教育已成為多數僧眾的共識,而學院每月上課四天的時程設計,無寧為想接受僧教育卻無法兼顧寺務的多數出家眾提供了傳統學制外的另一種選擇。
學期當中,台北的推廣部與學團同步進行弘化工作。每週三傍晚,我們驅車前往台北,聽昭慧法師講授「佛教倫理學」課程。世俗將倫理定位在人倫道德層面,但就符合緣起法的佛教而言,則自個人倫理擴展到群體與環境倫理等多種面向。於是,在「眾生平等」的前提下,客觀、謙虛的對待萬事萬物,才能相應於緣起法義。從前的我,常以偏執的知見旁觀週遭生活,認為事事不如法,並對世間許多事物無法獲得圓滿解決而遺憾不已。上了「佛教倫理學」後,較能體諒為何每個人總是從自我觀點做出各種不同決定的原因。而我們若能以較為客觀的心態看待一切事物,面對煩擾境界時也較易多出一分無我無私的包容與對待,這也正是緣起中道義的實踐。另外,由緣起法延伸而來的眾生平等原則,也讓我不敢以驕慢心面對一切眾生。因為在五趣流轉中,今生只是幸而為人。若以此懈怠或驕慢,未來不免墜墮三途。這個看似易懂的道理,卻是我終身用以實踐的目標。
古人曾有袒胸裸腹置身陽光下,人問其由,曰「我曬書」。當初前來參學,雖不打算以求取滿腹經綸為傲人的目標,但於進入學團二個月後,卻深覺佛學的重要性了。因為它不但是增上三學的基礎,就解門而言,更是探求高深義理必備的根本學識。現階段的我,將依循學團塑造的修學環境學習,並和同修道友們以清淨的道心相應,深植解門與行門的基礎。至於未來,若有弘化因緣,以報答眾生恩德,將是我不二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