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會來賓迴響」採訪報導
採訪小組:釋果定、釋紹玄、釋慧月、釋福喜、陳若華、劉姿儀、李孟淳、王雅苓、林耘、尤培因、鄭博如、
李成潔、曾耀瑩、林欣儀、李姮褕、黃珈蓁、許育瑄、翁沛昱、饒瑋茹、溫致宜、陳奕臻、林素有
本次動保國際會議發表者陣容相當堅強,採訪小組設計了若干問題,訪問來自國內外的眾多與會嘉賓,留下會議期間的參加感言或建議。先列舉採訪問題如下:
一、您對於會議的看法?
二、您認為我們能如何改進讓會議更加進步順利呢?
三、您對於年輕學生有什麼樣的建議呢?
四、參加本次會議的動機。
五、對於此次會議,您印象深刻之處。
■Tom Regan(美國北卡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榮譽教授)
我認為本會議富有相當多樣性的個別觀點,任何一位參加者都能夠學習到非常廣的面向與觀點。我個人特別喜歡的則是,有許多來自各國學者的想法,有來自泰國、馬來西亞、日本、澳洲、德國、法國……等,我認為這是此次會議最大的成功,能夠透過動物保護議題,聚集了各國的菁英學者全程參加兩天會議。
實在難以想像還有什麼建議能夠讓這樣成功的會議再更加完美,當然,這些成功不只包括了多樣性的觀點與完善的準備,倘若真的要給一些建議,我想可以增加一些不同的元素,例如文學、藝術、表演、音樂,讓會議更加豐富與增添色彩,我想這是我能夠給予的建議。
所有參加會議的年輕人,即是動物保護的未來,我希望年輕人能夠培養耐性與忍耐度,一個運動的參與,有人投入也必然會有人離去,當你面對著這樣進進出出的現象,我希望年輕人莫忘初衷,切記不可因為這樣的現象而失去了自己的熱情。我認為,最大的危機並不是有人離開,而是因此讓自己迷失,如果真要給年輕人建議,我的建議是培養耐性與定力!
■Peter Singer(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人性價值研究中心生物倫理學教授)
我認為這是場成功的會議,學者們的需求皆被滿足,可說是應有盡有,由於有來自各國的演講者,豐富了整場會議,並獲得很好的討論機會。因為這場會議,有機會接觸許多學者。整體而言,我感到心滿意足。
這次會議偏向開放許多人討論的時間,建議可以有主題性的討論,因為人一多、範圍就擴大,若能夠安排主題性問答,一對一的討論,可以事先準備講義,先閱讀後再進行討論,可以節省更多時間,例如:透過分組,每個人分在不同房間,而每間所探討的主題都不同,如果對哪個主題有興趣,或是想討論某個主題即可進去參與討論。
■Sulak Sivaraksa(國際入世佛教協會創辦人)
我與昭慧法師是多年的好友,這次受邀前來會議,也是想來會會老朋友。我對這次的研討會非常滿意,尤其接待員皆很真誠,也很有潛能。我對研討會的主題「動物權」相當認同,此次的研討會不僅能促進學習,更能促進國與國之間學者的相互交流。希望這樣一個成功的會議與議題,能夠與佛教力量結合,並大力推行,不只侷限於佛教,也可以適於任何宗教,透過宗教的力量,讓人們對此類社會議題更加重視,未來環境衛生也能將動物權益考慮在內,因為動物跟人類一樣有平等的權利。
■朱建民(華梵大學校長)
本次研討會邀請的對象,涵蓋了西方哲學界幾位很重要的人物,及許多不同國家學者的參與,有美國、歐洲、東南亞、澳洲等諸多重量級的思想家與動保主要負責人,來到台灣切磋交流、集思廣益。尤其是像Peter Singer和Tom Regan,他們可說代表西方近代哲學理論的兩個主要派別,一個是效益主義,一個是權利論。這兩個理論,傳統上都以為是對立的,事實上他們是殊途同歸,其結論都是支持動物保護。這兩位有歷史指標性的人物能同時來到會議現場,開演兩日會議首場的主題演講,這樣的機緣可說是千載難逢,從中可見主辦單位的用心安排。
在這難能可貴的會遇中,如果有更多的時間,能讓這些頂尖的學者有小型的對話空間,作更深度的交流,我想會讓這場研討會的內容更加豐足。另外,藉由這場研討會,與會的演講者也可能被邀請到其他地方演講,做更多的理念推廣與深化,這也是主辦單位的成就。
■張章得(關懷生命協會副理事長)
我本身對於動物保護的概念,比較偏向尊重牠的存在,生命有牠自己存活的空間,儘量在不打擾牠的情況下,去處理動物問題。本次研討會偏向於學術論文研討,學術研討有它的中心思想,從建構中心思想再來推動,不會讓運動行為失焦、無有主軸,這樣的幫助會更大。
本次會議,有被奉為經典的Peter的動物解放及Tom的動物權思想,他們能親自來敘述他們的概念,讓我們感受相對比較深刻,對協會的動物權推動工作,會更有堅強的倫理意識來支持。
籌備這次會議,無論在人力、物力上,投入相當大的成本,不是隨時就可以輕易主辦,所以這是很難得的機會,學習動保的經驗分享、思想交流、開放討論。
協會最近與英國INTER NIGI主辦與有關動物實驗、科學教學的合作,針對實驗動物之教學,我們要推廣採用替代方案,建立台灣作為它的合作夥伴,畢竟英國是動保先進國家,借重他們的學術和知識。
■葉力森教授(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教授)
國際會議的規劃跟執行非常複雜,但我覺得這次會議整個步調都非常穩健,最重要是有非常多幫忙的人手,是讓大會很成功的最重要關鍵。所有的雙語大會,翻譯是最困難的部份,尤其本次會議主題多屬哲學方面,就現場口譯來說是非常大的挑戰,我覺得大會的翻譯的品質很好。較不方便的部份是交通,不過這未必不是好處,反而讓很多人可以靜下心來聽完兩天全程。其他部分我覺得都非常好,這次會議讓台灣民眾有機會接觸到動物保護圈裡非常重量級的國際大師,無論是我或與會大眾都覺得受益良多。
■葉海煙教授(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這是國內很少見的集中討論動物權到生態學的研討會,我覺得這樣的會議體現幾方面的意義:
第一,主題突出,這在國內學術圈的討論並不多見。
第二,作為中西哲學、宗教思想的對話平台。
第三,請到國際級的大師Peter Singer和Tom Regan來談動物權,我覺得這對國內的學術界或是關心動物權的相關人士,應該都有很大的啟發性。
第四,國內外學者很全面地提出不同哲學觀點,進行批判性的反省。像法國哲學家Jean-Luc Guichet教授,他能夠對自己的法國哲學界進行批判,從Descarte(笛卡兒)哲學、更現代的德國Heidegger、一直到Merleau-Ponty,進入到人和整個環境、和動物之間關係的探討,我覺得他基本上對西方哲學做了非常深入的批判性的反省。因為西方哲學經常是一種二元的、對立性的思考,而我認為在談動物權的時候,就一定要去除二元、去除人類中心,從更全面的角度來討論才可能。
昭慧法師則是從佛教的觀點來談,還有學者是從道家、道教的觀點,還有涉及到台灣本身的有關動物權的論述,包含吳光平教授談到的台灣動物保護法,這也是一種非常全面的反省。
第五,這場會議除了學術的意義以外,還有社會的意義,甚至於還有政治的意義。我所謂政治意義就是說,希望政府單位能夠來重視動物權,重新來討論如何為保護動物做更好的立法工作。像吳教授就提到台灣動物保護法有很多缺失,昭慧法師談到她推動動物保護法的經過,我覺得這樣的研討會,讓大學走出一般比較侷限性的學術理論的研究,開放向更全面的社會關懷,包含自然關懷、環境關懷、動物關懷、生命關懷,這是相當好的。
本次活動非常周到、貼心,現場安排即席口譯,讓會眾交流沒有受到語言的限制,學者們可以暢所欲言跟外國學者對話,討論得相當熱烈,真的很不容易。
■Jörg Luy(柏林自由大學獸醫學院動物福利審查長)
首先,我很榮幸能夠被邀請來台灣參加動保會議,而且很榮幸能夠對大會有所貢獻,更是榮幸能夠被昭慧法師及所有人信賴。我個人對昭慧法師的動物保護演說印象深刻,內容實在讓我獲益良多。會議過程中,我盡我所能聆聽著人們需要什麼、想知道什麼,盡我ㄧ切力量給各位詮釋,這就是我參加此研討會的動機。整個研討會不管是主辦、協辦、志工,所有團隊精心策劃,學者如此完美詮釋他們的演說,這一切是我印象最深刻的,我永遠不會忘記。
我感觸很深的是,亞洲地區的人們如何呈現社會議題、如何關心動保議題、改變經濟,他們所反映的方式,與歐洲地區所反映的方式有所不同,與其他西方和歐洲國家相比較,他們受到宗教思想極大的影響。
■Jean-Luc Guichet(法國毘卡迪大學師範教育高等學院哲學教授)
我深感此次會議是我參加過最棒的研討會,整體感覺皆相當精彩,內容非常豐富,演說非常震撼。當然,在研討會中無法一一將觀眾們的疑問解答完,這方面想要完全解決,是有些困難的。我覺得接待大使青年很有想法、很積極,你們像是知道自己想要做些甚麼,跟隨自己的想法走,這樣很好。此外,你們願意接受自己的錯誤,了解對方想要說些甚麼、需要甚麼,更是可圈可點。
■世友先生(印度龍樹學院創辦人及院長)
我認為本次會議在各方面都非常成功,包括會議內容、講者、組織、會議氣氛,以及整個會議期間所散發出來的溫暖感覺。感謝昭慧法師給我這個機會參與,除了我個人學習到很多,這次會議也讓我深深受到激勵,在此感謝為這次會議貢獻心力的所有人員。
■Alvin W-L See(新加坡管理大學法學院法學助理教授)
我認為這場會議非常棒,是一個很特別的經驗與體會,集合了來自各國不同生活背景的學著們,因為一場會議,讓我們聚集,也讓我們交流彼此的想法與觀點,這是一場千載難逢的機會與盛況,我十分慶幸自己也能參與其中。如何讓會議更加改進?本次會議已經很好了,甚至還派兩位年輕「保鑣」給我,這個問題我可能要再想一想!
■Azizan Baharuddin(馬來西亞伊斯蘭教研究中心副主任)
我出生在馬來西亞的鄉下,從小被教導愛護動物的觀念,例如一些家畜︰雞與魚等,甚至於一些危險動物,諸如蛇、蠍等類,從小都能以中立的心態、自然的原則來對待牠們。這是我初次來台灣,首次的寶島之旅,就能夠見識如此殊勝的研討會,讓我倍感驚喜與榮幸!
整個會議流程相當流暢及細心,台灣人也很熱情招待,環境相當優美。這次會議對我的影響非常深刻,我在馬來西亞的報紙上發表了一篇關於動物福利與這次研討會的文章。有些人看了很感興趣,包括一個本地的動保團體,甚且想要將我的文章登載在他們的網站上。只要阿拉允許,我願透過馬來西亞生物倫理委員會繼續討論這個議題(科技部指派由我來擔任該委員會主席)。如有機會,定當再次拜訪寶島台灣,希望與昭慧法師再有機會交流合作。感謝讓我發掘了長久以來隱藏在自身傳統文化當中的價值!
■何宗勳(中華民國關懷生命協會執行長)
2012年,我接下關懷生命協會執行長後,才逐步了解同伴動物、經濟動物、實驗動物到保育類野生動物,也才知道動保沒有想像中的簡單。不管是在行政請求、立案程序,都相當複雜,而這些動物們的處境更加是艱困。聽了這次的研討會,對於Regan教授所播一段貓咪被烹食的短片,深刻體悟到人類道德的薄弱、意識空虛、缺乏價值的宗教觀念,只為了滿足口腹之欲。還有陳維論文其中一段說道:大家都說我們在拯救地球,事實上我們脫離不了這個大生態!說穿了,不是拯救地球,而是在拯救我們自己。我們沒有資格去拯救地球,地球是可以自然調節的。
這兩天下來,讓我對人和動物的本質,都有更進一層的認識。我所參加過的台灣的研討會,不是零零落落就是形式化。自己也辦過多場國際研討會,我真的認為,昭慧法師所帶領的團隊,做事一板一眼,每個細節都不輕易放過,連一般研討會很容易忽略的中場休息音樂,都非常用心挑選規劃,可見主辦單位的用心。
本次報名學者與志工熱烈參與,共有五百多人參加,踴躍的人氣也是很罕見的現象。弘誓學院與玄奘大學傾全力而出,完全投入主辦這場會議,不僅自身獲益良多,對全體都有很正向的影響。
■林建德(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副教授)
我這兩天感受到最深刻的,是社運界和學界面對公益的觀點和理想有所差異,學者大部分是說得多、做得比較少,但在社運界,道理不需要太深或太多,但他們做得很徹底。這其實也跟我在慈濟的情境一樣,很多志工並沒有讀很多書,但他們在慈善工作、社會實踐、弱勢關懷的作為,是具體可見的。
我覺得Sulak先生對於佛教的信仰、社運的投入,以及對於公道和正義的堅持,很讓人敬佩!學者遇到利害關卡時一般會退縮,而社運人士不去思考個人利害關係,只要他們認為是對的,他們就會去行動;看到不平之事,不只思考,也是行動的開始。看到這些社運界前輩所做的,給我這個做學者的另外一種啟發。
Sulak先生提到學者的理性思辨很強,但缺少屬於靈性層面的關懷。的確,學者擅長文思,但在修、也就是行的方面卻是欠缺。知是一回事,做是一回事。學者雖然書讀得多,並不代表道德高、名利心低,或許他只是比較看得破,但到節骨眼時不代表放得下。
慈悲算是另外一種系統的倫理學,佛教講的是比較根本性的問題,也就是人慾和私心的問題,但很可惜,倫理學界並不去探討這方面的議題。其實Sulak並不很認同某些慈善的做法,因為當慈善團體離開後,貧窮、苦難依然存在。他認為與其把重點放在這些安慰上面,不如從結構制度上去改變,來保障他們的利益。制度是久遠的,它決定社會的情境,透過當地政府和社會的力量,從制度上下手,這才是長遠的。
學者所說的、研究的,所具體呈現的影響,我認為不如社運界,但像Peter教授卻能引起大眾注意,這是很難得的事。在思想界或是人文界,我們寫的論文能產生多少效應?這個社會重科技、理工、法政、財金,那麼人文學者貢獻又在哪裡? 研究哲學和宗教的學者,很少會有人問他們對於社會的看法,很少人考慮到他們的存在、看法和觀點。現在人文學者越來越式微,在以前,人文學者比較受人尊敬。像胡適是學歷史和思想史的,他的發言是有影響力的,像梁啟超和其他五四運動的學者,社會引響力很足夠。但現在沒有人會覺得人文學者很重要,我覺得這是人文學者需要反思的。
像Peter給人另一種不同的學者形象。他有幾點我覺得很有道理,例如說吃肉不道德。他還有幾篇文章是關於貧富不均的問題,他認為擁有財富的人,必須對窮人負起一定的義務和責任。這個責任不在於政府和社會,而是因為他有錢,他就必須負責;這也是對於社會現象的一種反思和批判,有錢人不只要多繳稅,也要多做公益;若他不做,這是不道德的。有些議題,西方倫理學家會帶動社會思潮、帶動社會倫理的反思,但是我們的學者卻關在研究室裡寫些沒有人讀的東西。
我認為Peter Singer和Tom Regan是很難得的人物,像Peter每年捐出25%的薪水。他們雖然不是佛教徒,但其作為卻很符合佛教精神。佛教認為財產應分四份:生活用、儲蓄、充實自己,其餘則是捐出去。更了不起的是昭慧法師,教授薪水全部捐出去。像Peter Singer這些學者給我一些啟發,未來我希望在研究上應向他們學習。
■林益仁(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所長)
無論什麼樣的理論,都要放在實踐的脈絡中去檢擇。就宗教來說,沒有超越世俗的一面,就不太算是宗教,但宗教也有其入世的一面。早上聽到Peter Singer、Sulak的演講,他們講的入世佛教跟台灣主流的入世佛教有點不太一樣,反而跟昭慧法師走的人間佛教路線很像,我很樂見台灣佛教界有這樣的改變。Peter Singer、Tom Regan、Sulak等不只是在大學裡面講理論,他們的東西也為社會運動者所運用、聯結,使其產生實際影響,進而改變社會。貴單位不斷地舉行研討會,邀請不同領域的學者共同交流,匯聚下來的點滴成果及其影響,我是非常樂觀其成的。感謝大會一切的規劃與招待,令人賓至如歸,謝謝!
■林朝成(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聽了幾場論文發表,在理性基礎論述下的道德關懷,從中看到理性與感性的交會,不管是普世的大範圍觀念,或小區域地方想法的體踐展現,呈現出議題的豐富及各地方所呈現的問題點。印象最深的是專題演講部份,Peter Singer、Tom Regan以數十年動保發展的核心議題為論,令人感動。從運動的角度來看這次整體議程,回顧了二、三十年來動保議題的核心論述,台灣在動物保護議題的交流討論,也讓台灣動保更清楚知道未來應該努力的方面與訴求。另外,現場無論是議程、餐飲、動線各方面的安排都非常好,謝謝這麼多人的投入。
■吳宗憲(台南大學行政管理系吳宗憲教授)
我開始關心動物源自一個偶然的因緣。大約八、九年前,我帶家裏生病的貓去看獸醫,正巧碰上一位愛心媽媽送一隻被路上車輛撞成癱瘓的流浪小狗就醫,愛媽本身的經濟狀況並不好,當下我隨手就付了小狗的醫藥費。兩個禮拜後這位愛媽輾轉找到我,打電話跟我致謝,她哽咽地表示以為這輩子只有愛媽會這樣救流浪狗,沒想到還有我願意這樣做。這件偶然的事情讓我當下很感動,找到比公共政策更加讓我感覺到富足的議題,我因此踏進這個領域,並發現,關心動保的老師多半是哲學或法律背景,較少來自公共政策領域。但是當哲學、法律老師提出很好的理論,想要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就要顧慮到百姓們的觀念與執行的問題,而這就涉及到公共政策執行層面的經驗。因此我進入動保這個領域後,很關心如何解決理論與實際執行的落差。我開始結合公共政策與動保議題,七年下來,固定每年發表兩篇論文及在校開課演講,專門著重在研究動物保護的公共政策。
這些年,我跟何宗勳執行長合作推動保,關懷生命協會除了引薦理論以外,還包括了行政監督,開始思考政府執行層面出現哪些問題。這也是關懷生命協會目前有作到而且作得很好的地方,一方面跟政府維持良好關係,一方面持續對政府施壓,並關心政府在執行方面的問題。
我自己是佛教徒,佛教給我佷大的啟發就是「忍辱負重」,有些事可行但不是一蹴可幾,必須投入長期努力及耐心。但人們常常在付出的同時就期待非常高,覺得一定要看到成果,但動保這件事尤其需要耐性,一定要抱持著努力不懈的心情投入,義憤填膺是一種表達的方式,但久之會造成雙方的疲乏。
■嚴一峯(台北市動物保護處處長)
很榮幸能參與本次會議,並與幾位國際大師會面,個人覺得很多官員都應該要來聽聽,也就會知道目前動保思想的顯學是什麼。剛剛我們討論到撲殺動物是否對的?鳥禽就等於禽流感嗎?就算有了正當理由來撲殺這些動物,但總還有其他的選擇方法吧!最近我也在思考:安樂死跟養一隻狗,那一種花費比較高。安樂死真的成本比較低嗎?所謂的成本不應只有數字的呈現,還包括無形的成本在內,這是值得大家審思的地方。
■蔡伯朗(法鼓佛教學院副校長)
倫理學本身是個很大的議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切入。透過這場研討會中的溝通與意見交換,可以化解許多的誤解與衝突,並達成許多的共識。這場研討會不單是學者的研究而已,不單是佛教界或某個領域單獨的想法,而是普及到社會基層執行面來共同討論的,我覺得很好。
■陳慈美教授(生態關懷者協會祕書長)
若要以新的學習角度來談這兩天的學習,我是感受到台灣社會整體有在進步,對環境的關懷已經不是等事情發生才去反應,在論述的分工或組織的多樣化方面,都可看到不同的成果。我所觀察到的實際案例包括,相關論述的多元化、這幾年大專院校相關科系的成立,還有以前只在書本上讀到兩位國際大師的著作,這次能親自聽到他們演講,把他們一生最精采的研究簡短地分享,真的令我印象滿深刻的。尤其是Tom Regan年事已高、健康不很好,仍然很平緩地用相當感性的方式來陳述,看到他在用生命全力付出,讓我很感動。
至於您剛提問「以大自然生態平衡來看,生命的消長是維持自然平衡的一種力量」,我的想法可以從一本《雜食者的兩難》來切入你這個問題。雜食者就是葷素都吃者。不管是華人傳統或歐洲國家,其實很多傳統文化都有肉食,但不會像現在這樣大量吃肉。我覺得現今的飲食問題出在人們吃太多肉,而產生大量集中的飼養。其實從人的生理結構來看,人本來就是雜食性動物,我不會主動鼓勵人們蔬食,但會鼓勵少吃肉。集約飼養對動物真的不合人道,而且飼養過程中施打的抗生素最後都吃進人體。所以從健康的角度或從文化的角度而言,大量吃肉都是不好的。
■裴家騏(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護研究所教授)
當社會上爆發人畜共通傳染疾病事件,我們是如何對待動物的?如果是人的傳染病,我們會想辦法醫療,真的不行只好先隔絕治療。但就算疫情與人無關,也可能會影響到畜牧業或某些產業的利益,這些動物通常就是被大量撲殺。SARS對我的影響很大,台灣應變能力不足,驚慌失措地採取撲殺方式,以降低危險與感染。事實上,大屠殺反而增其擾動及擴散。而且台灣人民善忘,所以疾病的流行,一下子就被其他議題轉移焦點,政府也砍掉預算、停止補助或補償。因此我對這次研討會是有期待的。動物福利與科學不見得不能相容,如大眾開始希望無痛感地處理實驗動物、照護牠們基本生活品質,這反而讓實驗的精準度增加了,所以我完全支持動物福利。同樣的,在處理人畜共通傳染疾病時,要求政府不可隨意撲殺動物,是一種雙贏的做法。所有生命彼此都是共生共存,我不贊成也不認為有哪一種生命高於另一種生命。
■蕭振邦(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
親近大自然可說是我生命當中的一個習性,我常常帶研究生爬山,會接觸到一些野生動物,牠們的出現可說是一種恩寵。台灣野生動物已經很少,因為都會化到極點,野生動物棲息處大量被破壞,這是不爭的事實。平常我們不可能爬到大自然的深處去親近牠,所以當我走在山徑裡遇見這些獼猴、松鼠等動物,更增添生命中美妙的樂趣。所以不是我們在保護牠,而是牠們在照顧我們。
我對Sulak先生的演講最為感動,他將生命中最深的經歷感受,透過實踐、透過佛教的滋潤,不畏當代政局的衝擊,帶領年輕人走向新的未來,他也因此多次入獄。不同一般的人生歷鍊,融合佛法的智慧,讓他行動上有相當的創意,將佛教從信仰上的心靈解脫帶入實際生活,打造淨土的建立,改善人民與自然的生活環境。佛陀當年在菩提樹下悟道,他跟森林的關係很密切,但我們的教育並沒有把佛陀與森林之間的關係說清楚,而泰國佛教創建「出家樹」的概念,讓社區的人們與森林和諧共存、永續經營。我從Sulak身上看到佛學巧妙運用在生活中,讓我非常欽敬感動。
■戴雋哲(台灣動物之心協會秘書長)
從去年知道有這場動保會議,我的內心滿懷期待。尤其是Peter Singer、Tom Regan兩位大師的思想,一直引導我們動物保護志工的方向與依據,因此相當期待能一聞大師風采。Peter Singer的著作一是我們奉為圭臬的經典,台灣沒有翻譯Tom Regan的書,昨日聽Tom Regan演講後,發現他是個理想的浪漫主義者,尤其他說「我要的不是更大的籠子,而是沒有籠子。」「像我們這樣的人全世界只有1%,所以要激發更多的人來認識投入這樣的理念、共同推動,或許有機會讓牢籠不再存在。」我從中也獲得不少新的想法。這兩天會議很精彩,令我獲益良多,無論是現場口譯或餐飲上都很好,希望未來再次舉辦類似主題的研討會。
我來自香港,吃素已經四十年了,從2003年至今,固定來台參與印順導師思想研討會。這次因為想了解台灣動物保護情形,想多了解一點動保的理論基礎,所以來參加本次國際會議。最感動的是Tom Regan的專題演講,以前我雖然是吃素,但是很少去接觸動保議題,我所接觸到的香港佛教,沒有一個團體是以佛教的名義去關懷動物。香港保護動物方面很先進的,有很多法律,也有社會人士很熱心去保護動物,但是他們的理論基礎很薄弱,所以我這次來參加會議、聆聽演講,我覺得受益很大,大開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