懺悔消業障——隨堂手記
講述:釋慧澄
記錄:釋錄法
講完了涅槃法印,我想起一個觀念順便和大家談談。書上說:「由破我、我所執故,煩惱、苦皆正寂滅……乃名涅槃寂靜。」可見修道的重點在斷煩惱,不是在滅罪業。已經造了的舊業是既成的事實,滅不了的。可是,各位平時講「懺悔消業障」的時候,都作些什麼想法呢?是不是認為就是「透過禮拜懺悔可以消災解厄或消減重苦業報」的意思呢?這是因為對「業障」的認知有所偏差的緣故。
我並不是否定懺悔可以消業障。真誠求懺悔一定可以消業障。可是,何謂「業障」?所謂業障,是因為我人有生死業,有種種的善、惡業報,這些業報會障礙我們修行。生病會障礙修行,不好的環境因緣或者太好的環境因緣……都很可能會障礙修行。舉個例子來說:一個道場很窮,大夥兒三餐只能湊合著維生,除此以外別無所有。有人會因此起煩惱。生活艱困表示他的福報不足,因為福報不足起煩惱,那就障道了,障他修道。然而同樣的環境裏,也有人覺得可以養命就好,有命就可以修行,所以甘之如飴,毫無障礙。因此,因為三界六道的業報,而起障道因緣的話,這才叫業障。如果不修道,就沒有業障可談;至於所遭遇的種種苦難,那都是業報,不是業障。
大家想想,過去是不是都是懺悔消業報的?不懂的人,拜懺都是希望求平安,求順利,甚至於求功名利祿。經常聽到佛弟子,動不動就告訴人:「你業障深重!要多拜懺,求懺悔,才會早日康復……。」這就是因為不明白業障的定義。因各種苦、樂業報所引起障礙修道的情形,都稱為業障。業障是可以透過懺悔消除的,但業報就絕無可能,因為「因果不爽」!種種業因,都自有它的果報,只是時機因緣成熟與否的問題而已,即使成聖,也是一樣。分段生死未了的菩薩,一樣要隨緣了舊業。因此,面對業報,就是聖者也不能免。但是他們能重報輕受,因為他的福德海廣大的關係。有一個比喻說:菩薩的福德如海,裏面有很多功德水,他那未了的罪報就像一把鹽一樣,把那一把鹽撒入無邊的功德水裏,一點也改變不了這水的味道。但是,如果你的福德水就只像這一杯水那麼多,這一把鹽撒下去,你喝喝看,喝不喝得了?恐怕要吃不了兜著走,會被這個苦報磨得團團轉呢!所以,聖者一樣要隨緣了舊業,過去所有業都要了,將來成佛,他的國土才能清淨。
總之,沒有懺悔可以消業的事!這點一定要清楚。至於懺悔消業障,那一定可以。所以學佛人要多求懺悔,向諸佛菩薩祈禱:當這些苦、樂報來的時候,希望自己有足夠的心力承擔,不會因此而障礙修行,退道心,希望佛菩薩與龍天護法慈愍加護。
所謂定業不可轉,該受的一定要受。常人說:「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該來的就一定會來,怎麼來都沒關係,只要不障礙修道就好。有人生病照常能打坐,只要不是病得很重,還動得了,他還是用心力憶念佛法,憶念聖號,憶念三寶的殊勝功德,甚至於憶念悲苦眾生而不敢一刻自我放逸。這樣的人肉體雖病,心沒有病,不為病苦所障。有的人心力脆弱,稍有點病苦就沒莫奈何了,障道因緣——業障較重。還有一種人,一病起來就起煩惱,亂發脾氣,到處兇人,自惱惱他,平素的修養都不知跑哪兒去了?這也是業障。除了罪苦業報會障道以外,善業福報也照樣可以障人修道。因為凡夫的我們,很容易在順境中忘失初衷,不知不覺的得意忘形,隨境而轉,甚至於錯覺自己很怎麼樣了……這樣的障道因緣比因罪苦逆緣所起的障道因緣更不易察覺。因此,學佛人平時要多拜懺,真心求懺悔。不一定要照著《水懺》、《梁皇寶懺》……那些大部頭的懺本去拜。因為這種懺悔法會總須有它的因緣才有。我們平時早晚只須要簡單的依「懺悔偈」——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這樣四句偈一禮拜的,發自內心真誠懺悔,也就可以了。
引導信徒禮懺,也應該從這些角度去做。善信來到佛門,是要學出世間法的,不是來消災解厄的,更何況連佛都沒辦法幫人消什麼災解什麼厄。否則,當年的五百釋迦族童男女,就不會在目犍連的缽中化成血水。消災祈福是一般民間信仰的東西,我們不要誤導信徒往那個路上走去。舉辦任何拜懺法會都好,要讓信眾知道懺悔消業障的真正意義才是。佛從不說懺悔可以消罪業,佛法的根基立於因果軌則上,如果懺悔真能消業報的話,是否會有鼓勵為惡的危險?佛法的根本是不是要動搖了呢?各位好好的想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