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誓雙月刊 |

《阿含經》研修營參加感言

  釋演梵(玄奘大學宗研所碩士班一年級)

隨著時光洪流的推移,一年一度的阿含經研修營,在眾學員心懷感激,與廣獲法益潤澤的歡喜心中,圓滿的劃下句點。此次研修營的方式不同以往,每日上午僅有三小時,由法師講授《阿含經》教典的義理;下午課程則改為小組研讀及討論經典的時間,晚間由院長帶領大眾禪修,並在每日早課後受八關齋戒。基於對法的好樂與貪求心態,實有不足之感。但如此的規劃,使得此次研修營,圓滿地具足戒、定、慧三學,更是紮實地修學。此中,深感學院師長們的用心良苦,對學員們護念心切,及欲增上學員們解脫道上的資糧,以達解行並重之意。

學院雖以教僧教育為首,但對學員教化的付出,平日的作務與生活中的受用,卻是不分在家與出家,全部一視同仁,泯除可能的尊卑心態。而為期八天的研修營中,個人也看到學院努力深耕的成果。學員不論在家、出家,對佛典的解讀,除能深入義理,以正見、正思維予以分析外,面對課堂的報告,亦能條理分明,侃侃而談,即便是平時的遇境逢緣,也是如此。相信這都來自於學院師長們開明,與自由的學風所致。雖然不是每個人或每次都能面面俱到,達最深入細微之處,而兼具深度與廣度,但是此為修學必經的進程,不是嗎?於此更加期盼,為佛法的弘傳,為僧伽的教育,並能接引不同根性,以及教化更廣大的群眾下,學院能持續開設各種的課程。同樣亦希望,愈來愈多的人,能受到學院法義的薰陶,藉由聞思修慧的熏習,將佛法的義理運用於生命中,而得如意自在。

此次研修營中,如同院長所說與小組學員們的感受,是無可言喻的享受,法緣誠為殊勝。從何而說呢?首先,除身處幽靜且綠意盎然的校園外,又適逢學院大樓落成啟用不久,設施新穎完善,既無外緣的干擾,飲食亦由常住師父們打理完備,學員們得以在身安頓,心隨之而無礙中研習。

次為,法師對經典深刻細微的解析,處處結合現行時空下應有的變遷,以隨緣不變,不變隨緣而行。什麼是應堅持的理念?什麼是應該有的轉變?從經典到現實生活,由自身到有情,除應行八正道,並對四諦、十二因緣的深觀,不外乎護念眾生之心,以及自通之法。讓學員們洞悉現有環境中,如何理事無礙。

再則,經由聽聞精闢深廣的佛理經義,而後分組對不同經文作研讀和討論。透過與他人切磋研讀所得發現,經文看似無艱難之處,但要確切的說明卻不是那麼輕易,若不稍加用心,前後融會地詳讀,常常不經意地便會誤解經義。藉由學員間各個不同角度觀察的研討,不但讓經典的義理更接近平時的生活,也釐清許多似懂非懂和晦暗不明之處,亦大大增強自身對經義的解析能力。

最後,將日間的聞思修慧,在院長每日悉心的引導中,如理作意地思維運用,落實於晚間的禪修中。如此,身心皆沈浸於無染污的環境,唯有法義的熏習,這是天界也難比的享受!另外,此次全勤的學員們,獲頒結業證書,這雖不是世俗學歷,無法用以獲得一般社會價值,但此乃我們願意如理如法,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的心證,並獲得師長認同與鼓勵,用以再成長的要素之一。

在研習營法義的洗滌中,雖然身心仍是一介凡夫俗子,但起心動念的自我覺照,對教法如理作意思維,已悄然地將身心靈作轉化,進而能知有所為與有所不為,並感受到無比的清涼跟法喜。深信此必成為每個人離開學院,回歸原有生活後,作為修行最佳的後盾,也必然不同以往的心念,可以更加堅定不移而修習佛法。因為在佛法的教授中,我們可確知,如理如法的修學,必然將離苦得樂。

誠如《鹽喻經》云:「世尊告諸比丘:隨人所作業則受其報……若使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云何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謂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壽命甚短,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猶如有人以一兩鹽投少水中,欲令水鹹不可得飲……復次,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云何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謂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壽命極長,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猶如有人以一兩鹽投恒水中,欲令水鹹不可得飲。」
由經文中所述可知,自作業仍自受報的。但雖犯重大惡業,只要有足夠的時間,痛下決心,修身、修戒、修心、修慧,重業是可以輕受或不定受的;猶如將一兩鹽投於恒河水中,其水是不會鹹的。相反的,犯下重大惡業,卻不知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則必定遭受苦果重報;猶如將一兩鹽投入少量的水中,其水必定是鹹苦的。因此,雖曾犯重大惡業,只要願意把握有限之年,勤加修行,還是有機會得以轉變應受的惡報。

由《鹽喻經》的譬喻,非但給予生命帶來極為正面的理念,讓我們對自身的行為負起全則外,同時於向善之心產生莫大的動力。並清楚認知,佛法絕非消極悲觀的宿命論者,佛法是有因、有果、有業、有報、有善、有惡,乃至得以涅盤解脫,令眾生成就信願行,而願意信解奉行的離苦得樂之道。藉由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現行之善業,可改變未來惡報,成就未來善業,甚而令眾生遠離生死苦迫。因而,更無有一主宰生命的造物主,一切所受皆來自於自身的所作所為。而自《阿含經》中感受到,佛陀對四眾弟子的教誨,以致與異學、王者、外道等等的論議,處處莫不呈現佛透徹世間的大智慧;而每一小則故事與譬喻,都能讓我們更清楚自身、眾生與佛迷悟的所在,也顯示出,佛法並非抽象之義理,乃是不離日常生活,與身、口、意行,息息相關之妙用。

在《中阿含經》與《雜阿含經》中,每篇經文內容大多是四諦、十二因緣的延伸,除認知世間的實相外,即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世間基本道理,然而三歲孩兒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而此中的問題何在呢?相信這需要多聞熏習善法,自然能脫離眾生的畏果不畏因,而如觀世音菩薩畏因不畏果,如此地向解脫道、菩薩道而行。此亦為我們為何從四面八方,匯集於此處聽聞《阿含經》教典之因緣。但是,猶如法師所說,不說在家居士,即便是出家人,平日要能研讀《阿含經》也是不易的。因此,我們必須把握有限的生命,在六根尚能運用時,多聞熏習善法,真正如法如律的修習與深觀,方得以解脫。在此極其盼望大家,雖未能如法師廣說法義,饒益大眾,獲大福德;但能勸勉更多人,多聞熏習善法,而得隨喜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的善法益。

 

 

佛教弘誓學院
與我們聯繫  (了解詳細)
電話:886-3-4987325
傳真:886-3-4986123
E-Mail
facebook
youtube
站內搜尋
年度行事曆
   
交通位置 (了解詳細)

地址: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