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誓雙月刊 |

 古老佛典的當代詮釋

——《佛教養生學》序

釋昭慧

  性廣法師在我的學生中,是最早期且最長期與我共事的好伙伴。打從民國七十七年,她就開始聽我講課;此後未久,因緣際會,我開始從事「抗議謗佛辱僧」的護教運動,她也就熱誠地一頭栽入護教工作,成為我的最佳助理。從那以後,我們分工合作,共同講授《成佛之道》長達三年。其後,無論是成立法界出版社,創辦關懷生命協會,還是建立弘誓學團,我們始終攜手合作,共度無數難關。

  事實上,我們雖有佛法上的共同知見,志業上的共同焦點,但彼此在性格、生活或修行路線上,都是南轅北轍的。

  性廣法師的專長是禪觀理論與個人修行,我的專長是倫理思維與公共議題。她可以為了禪修功課,在蒲團上「往死裡坐而不起於座」;我則可以為了公共事務,在電腦前「往死裡坐而不起於座」。她嚴守清淡飲食與早起早眠的好習慣,我則因工作型態而大都外食,並且經常熬夜趕工。我常笑稱:我是她的「養生學理論」裡,最壞的教學示範。

  如今,這位「養生學的最壞示範」,竟得提筆上陣,幫她寫一篇序文。想來不禁莞爾!

**    **    **    **    **    **    **

  蜚聲國際的當代高僧帕奧禪師曾向學僧慨言:

  「禪師就像一塊洗衣板,髒衣服在洗衣板上洗乾淨了,人就走了,只留下洗衣板與髒水。」

  性廣法師,請不要看她重視「個人修行」,有時她的性格比我還傾向「利他主義」,她無時無刻不在關切師友、學生的修行功課、修行進度與身心狀況。無論是主持假日禪修營,還是主持各國、各道場的禪七,她總是十分嚴謹且全力以赴地領眾共修;每位學員向她小參,她也都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長期下來,她的體力過度透支,因為,「禪師就像一塊洗衣板」,而她就這樣長期扮演著「洗衣板」的角色。

  長期超負荷下來,她的健康狀況出了問題。原因很簡單,即便是發電廠要供應源源不絕的電流,也要有時間從容蓄電;洗衣板即便不沾髒水,也得讓它有保養修復期,否則容易折損。

  於是,當性廣法師提出她的山居靜修計畫時,我十分開心並大力促成。我認為,她已在印順導師的思想薰陶下,累積了亮眼的禪學研究成果;已在帕奧禪師的悉心教導下,培養了甚深禪定的功力;已在十方師友的共同成全下,締結了指導禪觀的廣大法緣,這些波羅蜜具足之後,當務之急,就是修復過度勞損的色身,並且加強自己的禪觀修行。她是一個有修行功力的人,我期望她能在有生之年,將禪觀功力發揮到極致。

  可問題是,她是一個熱心腸的修行人,看到師友或學員有種種病苦,她總會十分不忍,想要伸手拉人一把。因此,像她這樣太過「婆心」的修行人,我們只好強制她──不要常常見到大家,以免她見到了師友、學員的病苦,就會心生不忍,就會婆心開導,就又會因體力過度透支,而重蹈「健康亮紅燈」的覆轍。讓她此時山居靜修,對她而言才是「中道之行」。

  但是,利他根性就是利他根性。即便是山居靜修,她對師友與學眾的關切也沒有減少,反倒是在修復色身且全心禪觀的過程中,她產生了對身與心更為敏銳的覺知力,並且深刻體會:用毅力撐持色身「往死裡坐」的苦修方式,不但會嚇退許多初學者,也容易帶來色身的恆久傷害。如何讓學眾「健健康康,快快樂樂地修習禪法」,避免重蹈「色身勞損而一身是病」的覆轍,這是她近年來最為措心的焦點。

**    **    **    **    **    **    **

  而這份「不忍眾生苦」的慈悲心,恰是《佛教養生學》一書面世的增上勝緣。

  本書依於佛法中,「四食」(生命之資益與長養)、「四大」(物質之組合與變化)與四念處(身心之安穩與解脫)的三大原理,交織、貫串而設計出操作簡易、效果奇佳的養生功法。所有的個人特見,都沒有脫離佛法的思維軌道,甚至是深入淺出而推陳出新,讓人在觀念上體會「身心健康」的因緣、效益,並活用「四念處」教學,設計養生功法,讓人祛除四大不調所引來的各種疾患,以減輕家庭、道場或社會負擔,並增強修道或度眾的體能。

  佛陀說「四念處」是「一乘道」,古往今來,欲得解脫,欲證正覺,唯此一途,別無二致。「四念處」,可說就是「古仙人道」。也許有人會說,既已明載於經典,又何須作「當代詮釋」?這就錯了,我們都知道:偏寒體質須多進服熱性飲食;偏燥體質則反之,須多進用涼性飲食。這就是中醫藥學上的平衡原理,也是佛家所強調的「中道」對治。

  然則在當代環境中,我們必須檢視修道體質與修道環境的古今差異,才能恰如其分地「對症下藥」。這就是依「四念處」作當代詮釋的重要性。例如,古印度佛教禪者多的是「步行」與「經行」的機會,即便沒有特別設計什麼運動,他們的運動量也是足夠的,而且比較沒有負能量殘留體內的問題。如今則是上下靠電梯,出門靠車行,用電腦,滑手機,幅射負能量積累到驚人程度,又沒有充分排濕、排汗、排遺的力道來代謝廢物。以前是糧食不夠,營養不良,如今則是營養過剩,造成消化與排泄系統的強大負擔。面對現代人的「文明病」,倘若只是將經典教言,一字不漏以照本宣科,往往無法善觀體質與情境的差異,恰如其分地「對症下藥」。待到種種四大不調的病緣現起,行者往往退失信心或是纏綿臥榻。

  因此,性廣法師的「佛教養生學」理論與功法,恰恰就是「四念處」修行原理的當代詮釋,用來對治頭腦過動而體能下滑,以及久坐、精食、接收過多負能量等種種文明病,十分見效。

**    **    **    **    **    **    **

  我曾笑稱性廣法師,是唯識學所稱「五種種姓」中的「不定種姓」──利他心重,卻因過度利他而導致身體勞損,於是動極思靜;好樂禪觀,卻因覺知敏銳,體念眾生病苦,總不免悲心洋溢地「重返紅塵」。就這樣來回擺盪於解脫道與菩薩道之間。在她山居年餘之後,有一次我直言詢問:

  選擇山居之後,妳對「人間佛教禪法」可還依然抱持信心?如果抱持信心,妳就要走出一條路來,證明這樣走下去,可以「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否則妳的禪境即便高妙,終究只是完成了「解脫道」的功課而已。

  禪觀修行之後,這套功夫必須要在人間使得上力,才能叫做「人間佛教禪法」。如果在山上禪修時神清氣爽,下山來對應人事就面目全非,那就表示,這套功法終究只能用來面壁,見不得人──見人立即「破功」。

  果然,性廣法師不負眾望,上山三年期間,專力修持禪觀以「自利」,復將禪觀體悟配合佛典智慧,活學活用以「利他」。這些隨緣說法的內容,受到學員很大的喜愛,印悅法師因此發心將聞法內容作了聽打記錄與初步潤稿,擬於本年五月「第十五屆印順學研討會」中,與筆者、悟殷法師共同發表新書。

  我們還是要回到「純一滿淨、梵行清白」的一乘道,抓住「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要領。然則一切善法的修學,務必要在「身心健康」的基石之上,這樣才能貫通「從解脫道到菩薩道」的任督二脈──而這就是「佛教養生學」在佛法解行系統裡的重要性。

  職是之故,性廣法師依於現量(經驗)與比量(推理),把她的修學體驗與教學心得,放在「教證」與「理證」的框架之下,成功地作出了古老佛典的當代詮釋,我為她在山居歲月,依然精勤於菩薩道,「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感到慶喜不已。因茲撰為序文,說明本書面世因緣如上。

一○六、四、廿五 於玄奘大學養息齋
  

 

 

佛教弘誓學院
與我們聯繫  (了解詳細)
電話:886-3-4987325
傳真:886-3-4986123
E-Mail
facebook
youtube
站內搜尋
年度行事曆
   
交通位置 (了解詳細)

地址: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