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誓雙月刊 |

第十八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

國際學術會議側記

│張沛寧撰稿

 

哲人已逝,典範永存,緬懷一代高僧順導師,1092020)年111415日,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財團法人弘誓文教基金會共同舉辦第十八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國際學術會議,本次大會因應新冠肺炎而幾經延宕,終於玄奘大學圖資大樓慈雲廳隆重舉行。大會以「海內外印順學之發展」為主題,兩日共計兩場新書發表、25篇論文發表、兩場次的圓桌論壇。與會學者、嘉賓以法相會,交流分享學術成果和實踐個案,探討「印順學」未來的發展走向,激盪出的思想光芒為人間佛教的踐行點亮一盞盞心燈。

 

開幕典禮

14日上午八時許,風和日麗嘉賓雲集,來賓、志工陸續報到;與會學者、法師亦在前一日抵達玄奘大學雲來會館。大眾匯集玄大圖資大樓慈雲廳,耳邊迴盪著莊嚴的「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聖號,靜待大會揭幕。上午八點半,大眾齊唱三寶歌,玄奘大學董事長性廣法師致開幕詞:

首先向現場師長、與會大眾問好,今日很高興,因為在台上的貴賓都是我的老師,昭慧法師引領我走入印順導師的思想,李瑞全教授、林建德教授是我學哲學時的老師,葉海煙教授是我過去在東吳大學教書時的系主任今年的印順導師思想學術研討會已經是第十八屆了,一位思想家的思想能以十八年的時間,每一年都辦研討會來學習、研究,就可知道其思想內涵是十分龐大且深厚。導師的思想不應僅限於研討會的討論,更應該實踐在生命中,我個人較喜歡靜默的禪修,若因緣到來卻也必須違背著自己的性子擔起應當的責任。不可諱言我是受到印順導師的感召,佛在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人間有很多苦難需要被關懷,是一個上升下墮的樞紐,我們要在人間修行才能有奮鬥和精進的可能。其次,也是受到玄奘大師的感召,所以我們以其德號命名學校,他將人生最精華的時間奉獻給佛教,在生命最苦難或受到富貴誘惑時都不為所動,仍堅持理想奮力完成取經、譯經的重責大任。人間需要典範,我們依循著師長們的腳步,希望能將這些思想傳遞下去。

接著禮請貴賓致詞,前華梵大學校長朱建民教授,華雨精舍住持長叡法師表達了對印順學的推崇,期許兩日的研討會能激盪出更多智慧的火花。昭慧法師致謝詞感謝籌備期間各方學者和行政同仁、弘誓學眾的積極參與,讓研討會得以更圓滿完善。開幕式結束後,全體與會大眾到圖資大樓右前方菩提樹下大合照。


 

新書發表會

大會第一場新書發表會,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教授昭慧法師發表《如理作意》,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助理教授悟殷法師發表《世友、妙音與覺天——有部三大論師思想探微》。主持人成功大學中文系葉海煙教授首先介紹昭慧法師及其著作讚嘆昭慧法師推動佛教事業不遺餘力,除了佛教學術推廣,在社會議題上也有很多仗義執言,擔任玄奘大學行政職的這幾年亦不荒廢研究,陸續有專著問世,如今卸下行政職,在未來幾年會將累積的許多資料整理出版,這無疑是令人期待與感佩的。

《如理作意》一書,深入經論內容以阿含、天台為主,包含學術論文及講座筆錄,昭慧法師發表時表示︰

發表新書時我寫了一個自序,太虛大師是個能做學問的人,且有些體驗。一般人總認為太虛大師後來活動太多,而犧牲掉做學問的時間空間。印順導師則正好和太虛大師相反,專注於做學問,以著書立說的方式推廣研究佛法。承蒙導師慈悲在他座下學習,也很擔心辜負老人家的期待,因此盡量辭去外緣用了三年時間扎扎實實的讀書做學問。然而後來在玄奘大學擔任宗教系系主任、社科院院長,一晃眼十二年就過去了,好不容易在今年終於卸下所有行政職務,能回來繼續專注於佛學研究。但回頭想想,這十二年亦非蹉跎,跟整個學校的校務行政體系合作,這些年來也學習到很多。

「如理作意」的佛陀思想可以運用在做研究上,研究做久了就會發現其侷限性,以我們這一代來說科技的日新月異、軟硬體的更新都令我們措手不及,量化分析的研究方法也相對陌生。然而我在生活經驗中發現數目是要累積的,念佛的人要累積佛號,坐禪的人要累積時間。我們的意門在探測一條新的路線時總是比較膽怯,但路走熟了就不再害怕,甚至閉著眼睛就能走完,像庖丁解牛,一旦熟悉了就不再困難。我們常常羨慕他人有天份學某些技能十分快速,這是因為他在過去生就不斷練習。雖然我對於量化的研究並不熟悉,但也必須承認透過量化才能從海量的資訊裡整理出一個脈絡,量化是必須的研究方法。

其次做行政必須要有績效、必須承擔許多責任,如何在紛擾的行政瑣事中承擔起這些壓力並做出績效,同樣是秉持著如理作意的精神,我在這之中體悟到無諍三昧不僅是內心沒有紛擾,而是要讓自己的言行舉止也不會讓別人起煩惱。行政忙碌中為了教師評鑑還是寫了一些論文,幸好在學校裡仍有擔任教職,這才讓我始終沒有脫離學術《如理作意》中的第一篇,即是我在教學時的啟發與心得,有時候自己看這些經典沒甚麼感覺,但在教學過程中就會有很多思維想法,學生記錄成講記都是做學問的材料,若是只放在電腦裡實在是荒廢了。然而從前我對於學術作品非常嚴格,無法容忍一個錯字和瑕疵,為此我內心有許多掙扎與取捨,若因困於我的完美標準,而讓這些思想內涵無法問世,確實有些遺憾,因此這本書裡除了論文之外還有講記,或有不完美之處,也要請讀者們海涵。


 

至於研究內容為什麼從阿含拉到天台原來玄奘大學宗教系的佛教義學教育原本只有我一個老師,後來陸續有其他老師承擔課務,而我則擔任天台學的教師,因此儘管我對於天台的思想並不完全認同,但也累積了一些研究內容,於是也寫到書裡和大家分享。

隨後悟殷法師發表新書《世友、妙音與覺天——有部三大論師思想探微》,法師分享著述心得

讀部派佛教經典時,我常和經典中的論師對話,思考該怎麼回應,就這樣在山中過了十幾年而累積了一些想法。在這本書裡我先把世友、妙音、覺天作了一個大略的提要,接著再針對三者作更深入的介紹。世友的主要思想以「自性實有」為核心,依「作用」安立三世實有的時間觀,為有部最根本宗義,除此之外在外道的探究中也做了較多討論,且是「他空說」的代表人物,主張「我不定說諸法皆空,定說一切法皆無我」。妙音對律儀較寬鬆、對社會有較多的關懷,認為修行者要從觀有情自身下手,對煩惱的關心特別多,是具有社會關懷的論師。覺天是譬喻師,是通俗教化師,關心色法、心心所法和不相應行法,主張「造色即是大種差別;心所即是心之差別」,將生滅的有為法歸納為色——物質與心的二類,為一明確的二元論者。再者,「不相應行法」有相對的實在性,異於譬喻師。本書以「大毘婆沙論」記載的世友、妙音、覺天三大論師的論義為主軸,歸納整理他們的思想特色及與婆沙師思想的異同。世友、妙音是西方論師,覺天、法救是譬喻師,與婆沙論主「迦濕彌羅」在地域與思想風格上皆有所不同。

我是個資質駑鈍的學生,很感謝印順導師在紛繁的部派中抓出「依蘊立我」與「依心立我」的二條路線。而且,緣起的軌則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無明緣行,行緣識」生死流轉「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行滅」涅槃解脫。生死流轉跟解脫是依著緣起來講,而且是如何說緣起就如何安立涅槃解脫,對我在部派的研究上給了非常多的幫助。

主持人葉海煙教授︰首先恭喜兩位法師如理作意寫出大文章,除了是學者更是一位行者,充滿生命的智慧,承襲印順導師的思想從「接著講」、「照著講」再到「自己講」。他說:西方人有一句話:「方法刻在沙灘上,理想刻在石碑上。」昭慧法師推翻了這句話,將方法也刻在石碑上,令人感佩。悟殷法師發表她個人的第五本部派佛教專著,可謂部派佛教的專家論著。

兩位法師新書發表後開放與會學者提問,主持人葉海煙教授特別邀請性廣法師回應學者提到的佛教「內聖外王」的問題。性廣法師舉例:佛陀曾在過去生發願要行菩薩道,當時佛陀說:我可即證阿羅漢,然而像我這麼有智慧、有福報者,若只追求證解脫得阿羅漢實在太可惜了,因此發願度眾、行菩薩道。這就像做學問,自己關起門來寫論文相對簡單,但當承擔起行政和教學,則必須調伏心性。與這麼多人互動,面對各色各樣的學生,是相對困難的。因此佛教並不只著重內修,在度眾、行菩薩道上亦是十分重視的。

15日上午九時,第二場新書發表會揭開序幕,台南大學邱敏捷教授擔任主持人,上海復旦大學劉宇光教授發表《僧黌與僧兵:佛教、社會及政治的互塑》,玄奘大學侯坤宏教授發表《論戰後台灣佛教》。

劉宇光教授於發表中言及,近年來他關注當代泰國僧伽教育和佛教與社群的互動關係,《僧黌與僧兵:佛教、社會及政治的互塑》一書,即是以佛教的僧伽教育和涉及佛教的宗教衝突兩個問題為線索。書中處理了佛教的政教衝突、馬來西亞佛教的跨境與跨傳統案例,和十字路口上的台灣佛教。佛教帶著印度文明進入不同國家和社群,在不同地區發展出不同的視野和模式,在探究佛教與僧伽教育時,應回溯探究每個社會的傳統,才能觀察出佛教的發展在每個地區發生甚麼變化和結合。他說:

國際上在談僧伽教育,往往不是從宗教本身的角度切入,而是融合於該地區的主流教育體系,僧伽教育與主流教育在互動的過程中有時能夠融合得很好,有時則會有衝突,這些都是僧伽教育的挑戰。本書以上座部佛教僧伽教育為主,包含泰國、緬甸和斯里蘭卡等,其中泰國又占了一大部分,因為泰國的政治情勢較適合學者進入作田野調查。在典型的佛教社會,年輕人出家到寺院接受教育是受到家庭、社會歡迎的,此時寺院和社區關係之密切是超越我們想像的。

《論戰後台灣佛教》是侯坤宏教授研究近代佛教史的三部曲之一,另兩部為《浩劫與重生:一九四九年以來的大陸佛教》、《太虛時代:多維視角下的民國佛教》,此三部曲完整的提供讀者了解20世紀兩岸的佛教發展。侯坤宏教授希望透過這樣的研究成果,讓佛教信徒能更清楚自己的信仰是如何發展。配合佛教教理結合發展史,才能讓信徒更清晰的思考佛教未來該往哪走,讓台灣佛教史的研究具有實踐意義。

《論戰後台灣佛教》從日治時期以後,台灣佛教如何「去日本化」進而「中國化」,接著再進一步「國際化」的歷程,在歷史的背景底下探討政治和佛教的關係與面貌。書中亦討論了人間佛教的發展與戰後台灣佛教正義議題的回顧,侯教授以香港反送中運動舉例,為什麼在反送中運動中,基督教和天主教都扮演極重要的角色,而佛教卻不見了呢?侯教授的史學研究不僅梳理過去發生的事,更關懷當代社會的發展與處境。書中最後紀錄印順導師的思想與發展,包含批印事件的背後所代表的政治關係,期待讀者能透過書中內容,更了解兩岸間印順學的發展和背景,進一步捍衛印順導師的思想與學說。

論文發表會

 兩天議程,九場次共計25篇論文發表,參與討論的學者專家齊聚一堂,論述之間不時冒出智慧的火花,故摘取數則分享如下:

昭慧法師與性廣法師共同發表〈「十遍處」於各佛教傳承間的演變與差異之比較研究〉,研究「遍」或「遍處」禪觀法之原理與原則,關注不同佛教傳承中的「十遍處」,尤其是上座部說一切有部與大乘瑜伽行派。首先由昭慧法師將「遍」與「遍處」做根本的定義與說明,將之定位為「勝解作意」,接著由性廣法師分享,如何將學理與禪修結合,實際運用於禪修的操作與教學上。

 

華雨精舍住持長叡法師發表〈試析「三心不可得」公案——兼論如何難破「點心婆子」〉。「三心不可得」是中國禪宗膾炙人口的公案,點心婆子告訴德山禪師,只要回答問題便能獲得點心作為供養,婆子問他:「金剛經說三心都不可得,上座點的是哪一個心?」德山啞口無言而落敗。長叡法師於論文中探究德山挫敗的關鍵,點心婆子所引《金剛經》:「三心不可得」,這是「勝義諦」,德山此刻「肚子餓、需要吃點心」這顆心是「世俗諦」。德山法師「真、俗不能無礙,解空不能達有」,因此無言以對。長叡法師進一步指出,或許應給點心婆子一巴掌,回問婆子:「三輪體空,痛也不痛?道一句。」將勝義諦與世俗諦的問題拋回給點心婆子即可獲得點心。

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溫宗堃助理教授發表〈印順法師怎麼說「正念」〉,探討念與正念究竟是甚麼?在解脫道次第上的位置為何?如何在生活與禪修中運用?並列舉具有大乘思想特色的正念,再依此探討當代正念與佛學部分的相關議題。

樹德科技大學黃文樹教授,根據印順導師於慧日講堂發表的〈地藏菩薩之聖德及其法門〉,探討地藏法門在中國、台灣、日本的發展,及印順導師如何解析地藏法門的內涵和實踐。

台南大學邱敏捷教授發表〈曾景來「阿含的佛陀觀」——以印順導師觀點為對比的考察〉,曾景來是日治時期台灣佛教菁英,印順導師則繼承太虛大師武昌佛學院佛教改革的路線,邱敏捷教授比較兩者在「佛陀觀起源」、「現實的佛陀與理想的佛陀」與「《阿含經》是不是佛說」等層面有何異同。

玄奘大學黃運喜教授發表〈人間佛教社會關懷之實踐——以玄奘大學三德六味坊暨學生關懷據點為例〉,分享大千佛教文化社會企業公司在玄奘大學設置「三德六昧坊暨學生關懷據點的實務經驗,將人間佛教的精神實際運用於校園中。

圓桌論壇

14日下午,舉行首場圓桌論壇,主題為「非武力抗爭與暴力有理論」,由華梵大學前任校長朱建民教授主持,中央大學李瑞全教授、國際穆斯林觀光產業聯合發展協會馬孝棋理事長、香港中文大學陳文珊博士、上海復旦大學劉宇光教授、玄奘大學昭慧法師擔任引言人。

朱建民教授於論壇一開始即指出︰印順導師思想很重要的內涵即是走入人間,覺察眾生的生命問題並協助解決。在這個紛擾不斷的社會中,有許多待解決的議題,一旦提出看法就會有其他反對聲音出現,彼此之間自然形成一種對話與互動,非武力抗爭與暴力有理論,兩者看似看法完全相左,其實都有同樣的目標,希望能解決生命問題。期待今日的圓桌論壇有更多對話的空間,並激盪出更多想法。

隨後論壇引言人根據自身宗教立場,透過各宗教的教義,提出許多對於暴力行為的反思與回饋,討論該如何看待宗教與暴力行為,兼容各教派對暴力的理解與價值判斷,引人重新思考暴力背後的成因與合理性。與會諸眾受益良多,不論是對西方的恐攻、中國的藏民或是香港的反送中,都有了更深的理解與認識。

15日下午1630,成功大學林朝成教授主持第二場圓桌論壇「海內外印順學之發展」,台南大學邱敏捷教授、慈濟大學林建德教授、玄奘大學侯坤宏教授、玄奘大學黃運喜教授、中華佛學研究所藍吉富研究員擔任引言人,以「海內外印順學之發展」為題,針對印順學的歷史、內涵和未來發展進行深度探討。

邱敏捷教授分享拜訪澳洲雪梨華藏寺和美中佛教會的經驗,兩個海外道場都致力於翻譯印順導師的著作,並開辦許多以兒童、青年及中小學教師為對象的弘法活動,對印順學的海外傳播具有不容忽視的影響力。

林建德教授分析印順學能在海內外的佛學思想中脫穎而出,其思想的特長、不可取代性為何。導師的佛學思想中具備明顯的中道特色,包含在根本信念與方法、佛學研究的立場、對佛法的判攝、大乘起源和以中觀研究佛法等各方面。導師在學術與信仰、宗教和學者、理智與情感之間找到平衡,集學術、宗教、思想於一體,而令印順學不論在教界還是學術界都具備國際競爭力。

侯坤宏教授首先讚嘆過去二十年來,致力於弘揚印順學和印順學派的學者,然而我們須思考該如何統整這些研究成果,以此建構起完整的系統。一個體系的建立必須要有清晰性、說服力,並有完整的系統能夠契入和學習。侯教授期許我們試著找出一種方法來貫穿印順法師整體著作,使之具有統一性,並從中提出一種規範來統攝所有的元素,使之具有一種層次性,能清楚的呈現印順法師的核心思想。

黃運喜教授站在史學研究的角度,提出「印順學研究」在佛教學術發展史上的地位不可小覷,印順導師並非僅限於一宗一派的中國式佛教思想,而是回歸到印度的佛教、佛陀的本懷。在時代的意義上,二十世紀佛教最偉大的義學家,前期多數公認為太虛大師,後期則以印順導師為代表人物,且印順導師不僅限於義學的研究,而是讓學理能夠實踐,真正走入人間。黃教授更進一步提出希望能透過科技部的計畫申請或佛教團體支持,建立起「印順學」的資料庫,包含文本的建構、著作的目錄、電子檔的轉換。

藍吉富教授將主題核心放在「是哪些人在反對印順法師思想」?藍教授以歐陽竟無先生和印光大師的論諍為例,兩者都是佛教界的大德,印光大師卻對歐陽先生有諸多批判。藍教授借用中國學者常用的話形容,有人反對印順法師思想,這一現象凸顯的是「兩條路線的抗爭」,一條是站在傳統中國佛教的歷史潮流裡,大約始於五代至北宋期間所建構出「中國式思維」的佛法路線,一條則是印順導師所走的,從印度佛教的經論裡找出佛法真正的本質,屬於「印度式思維」的佛法。藍教授比喻︰印度式思惟的佛教就像純正的牛奶,而中國式思惟的佛教則是水果調味牛奶,兩方各有擁護者,彼此都站在護法的立場,而有批判和衝突。

五位引言人分別就實務經驗、史學研究、反對立場、和未來展望等各面向,為「印順學」的未來發展提出路線與展望,值得後學深省。

 

 

閉幕式:

兩天的議程接近尾聲,晚間六時許舉行閉幕,大會主席昭慧法師發言表示:

這次海外的印順學研究學者因疫情影響無法共襄盛舉,雖然令人有些遺憾,但這或許也能成就下一次的因緣,期待我們再同聚一堂的一天到來。這次研討會一方面以印順學的學理研究成果為主,另一方面則用印順導師的人間佛教關懷去看待世界發生了甚麼事情,除此之外也有幾本新書和論文成果的研究發表,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發。

感謝法師、學者們的大力支持,在佛學實踐與研究上始終不離不棄一路相隨。隨著年齡漸長,薪火相傳是我們的責任與義務,定將印順學和人間佛教思想傳承下去。也感謝工作人員和與會大眾,一起努力圓成了本次研討會,期待下一屆印順學研討會還能看到各位一同參與。

 

 

佛教弘誓學院
與我們聯繫  (了解詳細)
電話:886-3-4987325
傳真:886-3-4986123
E-Mail
facebook
youtube
站內搜尋
年度行事曆
   
交通位置 (了解詳細)

地址: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