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誓雙月刊 |

「改變話題」的哲學家

――《心的交會山間對話》新書發表會與談錄

 

謝世民(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

 

非常榮幸可以讀到這本書,為什麼說昭慧法師是真正的哲學家?我認為,那就是「改變話題」,能改變話題的才是真正的哲學家。在文本裡,Peter Singer雖然語氣溫和但是問題非常尖銳,你看昭慧法師,怎樣在走到盡頭的時候改變話題,不是迴避,是智慧靈光一閃,帶出更豐富的一些面向,補充許多有趣的論點,這是我覺得很令人激賞的地方,注意這一部分你會很有收穫。時間有限,我今天先介紹一下西方倫理學裡面常見的兩種典範,希望釐清一些自己心中的困惑,以及佛教倫理學對這些問題的答案是什麼?

倫理學的核心問題就是人應該如何活?針對這個問題,幸福論和無私論是兩種典範。

第一,以「幸福論」為本的倫理學。每一個人都應該以活得好為目標,去引導自己如何活,所謂追求一己之福祉。接著有一些問題要問,就是活得好是一回事,但是一個人要如何活才會(就會)活得好?這是困難的問題。人必須避免對他人(眾生)做什麼?人必須為他人(眾生)做什麼?人必須具備什麼品格?或者在選擇行動時,必須考慮什麼、不考慮什麼?

第二,以「無私論」為本的倫理學。人應該怎麼活?無私論認為:每一個人都應該無私地活,以眾生都活得好為目標去活,不偏愛自己,眾生平等,一視同仁。無私論指出,客觀而言,謝世民僅僅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如果謝世民活得好是一件好事,那麼,任何人活得好都是一件好事;我剛好是謝世民,此一事實並沒有給我特別的理由去把謝世民活得好當成究竟目的,而不把別人活得好也當成究竟目的。當然,無私論也有同樣的問題要進一步回答:若要無私地活,你應該要怎麼對別人?你要為別人做什麼?應該具備什麼品格?考慮事情的時候你應該思慮什麼?

第三,以「契合論」為本的倫理學。一個人要活得好,僅當這個人應當無私地活,以眾生都活得好為目標去活,而且當一個人無私地活,以眾生都活得好為目標去活,這個人就會活得好。契合論是大乘佛教的立場嗎?似乎是。關鍵在於:佛教對於所謂的「活得好」持一種獨特的看法。佛教觀點,什麼是活得好?就一生而言,一個人是否活得好,取決於這個人最終是否(致力於而且)成就了「正覺解脫」。可「致力於」是必要的嗎?似乎是。效益主義者,西季維克(Henry Sidgwick)並不接受契合論。辛格似乎也不接受。對他們而言,無私地活,即使有時候必須做出重大犧牲、不利於自己活得好,也是應該的,因為那是義務。

辛格的無私論是反契合論點。不過,我認為還有另一種版本的反契合論。那就是,接受以幸福論為本的倫理學,但拒絕以無私論為本的倫理學,不過,也承認在某層意思上,他人活得好具有同樣的重要性。詳細地說,這種版本的反契合論主張:

1. 他人活得好所具有的同樣重要性,雖然並不蘊含說「我們應該以眾生都活得好為目標去活」,但要求我們必須避免對他人做某些事情(例如,不傷害),以及必須為他人做某些事情(例如,急難救助)。

2. 願意謹守(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實際謹守)這些要求,是一個人要活得好的必要條件;去做牴觸這些要求的行為,必然使得一個人活得較不好。

3. 這些要求就是一般所謂的「道德義務」、「道德對錯的標準」;或者說,這些要求決定了我們在具體的行為脈絡中的道德義務、決定了具體行為的道德對錯。

4. 不過,這些要求如何決定一個人在具體的行為脈絡中的道德義務、決定了具體行為的道德對錯,並非完全獨立於「這個人應該活得好」這項誡命。

我自己傾向於接受這種版本的反契合論。不過,必須強調的是,我並不認為無私論是不理性的倫理學。我相信,一個人可以選擇無私地活,甚至一心利他,犧牲自己也在所不惜,而且也精彩活出了自己的人生。無私,雖然我認為並非每一個人的義務和選擇,但選擇無私地活,並沒有不理性;無私地活,如果成功,可以精彩萬分,而且令人讚賞。

 

 

佛教弘誓學院
與我們聯繫  (了解詳細)
電話:886-3-4987325
傳真:886-3-4986123
E-Mail
facebook
youtube
站內搜尋
年度行事曆
   
交通位置 (了解詳細)

地址: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