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誓雙月刊 |

 編輯室報告

  談到「企業」——一種以利潤極大化為目的的事業體,就一般人的認知,其與「宗教」的精神基本上無涉,甚至是背離的。兩者的根本歧異,昭慧法師曾一針見血指出:「宗教是扶弱的,企業是扶強的。兩者各有濟世功能,但是絕對無法互相替代。」(見本刊138期〈宗教扶弱,企業扶強〉一文)

  然而近年來,卻有越來越多宗教團體成立了「企業」,還博得了社會一片好評,例如佛教成立的里仁有機商店、大愛感恩科技、發跡於香港而擴及全球的Green Monday,教會成立的光原社會企業、鶴岡柚子加工產品。社會企業,也讓小林村獲得了重生。這類企業的性質,有別於傳統認知的商業企業,而被名之為「社會企業」。

  社會企業與商業企業不同,它有很清楚的社會理念,其營運的主要目的,是要做社會服務的。但它並不仰賴捐款,而是來自販售服務或商品的所得,且將所有利潤再投入社會服務。也因此,社會企業是一種以商業為手段的解決某個社會問題的方式。是以,或許可以這麼說:「社會企業是扶弱的」,它以企業的型態,而可作為宗教慈善的實踐方式之一。

  本期雙月刊推出「佛教與社會企業」專輯,收錄了三篇精彩的文章。 第一篇是曾昭明居士的〈略說佛法與社會企業〉,清楚分析了社會企業的特別之處,本身所具有的特有意涵。釐清企業公益、企業責任與社會企業,這幾個容易被混為一談的概念。再從佛法的角度,去省思商業與修行的關係,社會企業改寫了佛教徒對企業的認知,而可作為建設人間淨土的利器。文章論述富有層次、理路清晰,發人深省。

  第二篇是慈濟大學何日生教授的〈公益社會企業與當代佛教的社會實踐〉,回顧當代社會企業的發軔,對於社會公益與社會經濟的貢獻,宗教型社會企業在國外與台灣的發展現況、使命與特質。前一篇提供了我們思考的深度,而這篇提供了社會企業現況發展的背景。

  而第三篇文章〈利生與弘法――人間佛教的新場域「社會企業」〉,則是親身實踐者的寶貴經驗。演觀法師分享他創設「茲摩達司社會企業」的緣起,在佛法的荒漠——台東原住民部落,跨越了文化與種族藩籬,廣結三寶法緣的助人歷程。概略分析佛教推展社會企業的潛力,鼓勵「以社企度眾」的方便之門。演觀法師以一個中小型佛寺的道場,實際投入社會企業的親身經驗,值得教界有心人士借鏡。

  這三篇佳作,分別從思想與實踐,從通案到個案,從企業規模的大到小,探討「佛教與社會企業」的不同面向,擲地有聲、引人深思,鄭重推薦予讀者!

  接著「新書推介」單元,刊出關懷生命協會即將出版的《打破牢籠》之作者序及昭慧法師的序文。早在1996年,關懷生命協會就已出版Peter Singer教授的《動物解放》中譯本,而今出版Tom Regan教授的《打破牢籠》,是台灣動保界的一大盛事,也讓全球動保「雙璧」的智慧,得以完整呈現在台灣讀者面前。

  「如是我思」單元的三篇文章,分別從佛法正理去思維「慈悲與姑息」、「爭回公道」、「實用主義」等課題。「人間燈火」單元則是三篇活動報導,特別是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師生來院拜訪昭慧法師,法師對於「像似佛法」――「僧事僧決」的解構。

  最後,〈道在屎尿:老病照護經驗分享〉一文,記錄了兩個多月來,昭慧法師為知光師公奮力爭取了一個與命運拚搏的機會,而師公的病情居然奇跡般好轉了!也藉著本刊一角,向台北慈濟醫院趙有誠院長、謝政興醫師、喬麗華主秘及其他醫護人員、志工,致以深切的感恩之情!如果沒有他們的慈悲護念,師公不會如此奇跡般地好轉起來!

  本期編校之際,正逢農曆新年,故延後了幾日出刊,敬請讀者海涵。小年夜當天凌晨,強烈地震重創台南,多少家庭破碎、天人永隔,令人不勝唏噓。虔誠祝禱,罹難者蒙佛接引,往生淨域。傷者病體早癒,身心安康。並向所有讀者拜個晚年,願諸善友,心想事成,龍天護佑,吉祥如意!

 

 

 

 

 

 

佛教弘誓學院
與我們聯繫  (了解詳細)
電話:886-3-4987325
傳真:886-3-4986123
E-Mail
facebook
youtube
站內搜尋
年度行事曆
   
交通位置 (了解詳細)

地址: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