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誓雙月刊 |

《性別倫理社會關懷》自序

——佛法的中道智慧,意在解構各種見諍

 

釋昭慧

 

依於佛陀所述,世間的爭執與衝突分為兩類:一是「欲諍」,亦即利益糾紛;二是「見諍」,亦即觀念衝突,特別是思想體系完整的意識形態(ideology)。利益衝突,或許可從研商妥協的方向取得共識;最麻煩的是意識形態的衝突。「見諍」一旦伴隨國家武力,其禍害遠大於「欲諍」。二戰後共產陣營與民主陣營的冷戰局面,與近期兩大陣營的新冷戰局面,都是顯著的「見諍」典型。

即便涉及利益爭奪的國家武力,主事者也往往運用各種意識形態,來美化他們掠奪資源的企圖心,也就是將「欲諍」轉化為「見諍」,以此爭取道德高度,贏得民意支持。例如:以「共產主義」作為號召,激盪民眾對地主與資本家的仇恨意識;以「民族主義」作為訴求,合理化各種對外侵略、對內侵權的行為。

而佛法的「中道」智慧,絕非在各種「見諍」中選邊站隊,而是解構(deconstruct)各種「見諍」,在乍看「言之成理」的論述中,洞察其推到極致之後,必然會出現局限、風險乃至危害。無論是面對共產主義、民族主義、資本主義,乃至極端的自由主義,莫不如此,更遑論嚴重禍害蒼生的納粹主義、法西斯主義與種族主義!

舉例而言,作為一介「性別正義」的捍衛者,筆者較傾向於女性主義,且不排除被定位為「佛門女性主義」,然而面對將墮胎視作「女性身體自主權」的女性主義立場,筆者依然會依「護生」考量,質疑將「自主權」逾越「生命權」的正當性。反之,同樣基於「護生」考量,筆者也絕不贊同將所有墮胎行為,一律科以嚴厲刑責,這將置墮胎婦女於極大的險境之中,欠缺對其艱難處境的同情共感。這就是本諸「緣起、護生、中道」的核心思維所作的倫理判斷。

**      **      **      **      **

本年度出版兩冊新書,依論文性質分類,而將前書題為《生命倫理與環境倫理》,本書題為《性別倫理與社會關懷》。兩書莫不是依「緣起、護生、中道」的核心思維,解構各種沙文主義。也就是說,「中道智慧的倫理抉擇」,散見於兩部書中的每一篇章。因茲將二書立一總題――《倫理抉擇的中道智慧》。

本書是第二冊,在編輯架構上比照第一冊,分作「基礎理論」與「應用倫理」。

一、「基礎理論」:分為二章,作為其他篇章的理論性導讀。

1. 〈當代佛教社會關懷的三大範型〉:剖析佛弟子從事「社會關懷」的正當性與必要性,並將當代佛教的社會關懷分成三大範型――慈濟範型、社運範型與內省範型,闡述這三種範型的內涵、特色與價值。

2. 〈作為「另類菩薩行」之佛教社會運動〉:聚焦於三種範型之一――社會運動。闡述社會運動之定義,分析它與慈善事業(慈濟範型)及自力救濟的差別,它在民主政治體制中所扮演的角色,並從「社會運動的體制改造」與「社會運動的思想改造」兩大方向,進行案例舉隅與佛法論述。

二、「應用倫理」:分作三個子題――「性別倫理」、「僧團倫理」與「社會關懷」,相關論述不外乎兩種進路:

(一)社會運動:「性別倫理」與「僧團倫理」兩篇共七章,以思想改造與體制改造為訴求,此中包含支持同志(含性小眾)運動與婚姻平權的「社運範型」,以及質疑佛教界性別偏見(僧尼)或角色歧視(僧俗)的「內省範型」。

「社會關懷」篇中,有兩章屬於社會運動進路:

1. 〈九二六澎湖博弈公投——台灣社運以公投對抗金權政治獲勝首例評析〉,這是二十餘年反賭運動的總回顧,涉及立法層次與公投手段,算是公民社會的第三勢力總動員,與「金權政治」相互角力的體制改造。

2. 〈論自然權利與法定權利概念下的「宗教自由」〉,看似純屬思想論述,其實是針對佛教界所發出的諍言,算是「內省範型」。原來,近二十餘年來,台灣佛教界部分僧人以「宗教自由」為名,強烈反對「宗教團體法」。本文因此從學理層面,反對將「宗教自由」與「宗教立法」當作不相容的兩套概念,說明:良性的「宗教立法」,其實正是對「宗教自由」的一種保障。

(二)慈善事業:「社會關懷」篇之其他三章,都屬於「慈濟範型」――就著國際賑災、遊民服務與環保志業的案例,分析「慈濟範型」在人性提昇、心理療癒、弱勢服務、資源分配與族群和解方面的重大貢獻。

**      **      **      **      **

如前所述,全書各章均圍繞著佛法的核心理論:緣起、護生、中道。此中社會運動議題共計九章,慈善事業議題則只有三章,明顯地以社會運動的相關紀事與論述的篇幅居多。然而這並不表示筆者忽略了慈善事業對人類社會的鉅大貢獻。反之,筆者認為,「慈濟範型」儘量避開宗教與政治上的「見諍」,雖然難免受到質疑,但它確能在實質行動上,避開「見諍」的衝突與對立,回到生命「離苦得樂」的本質,撫平弱勢民眾的心理創傷,促進人類世界的共生與和解,這同樣是中道智慧的展現。

即使是抗爭與對立性較強的社會運動,筆者依然強調,必須本諸「中道」智慧,一步一步地尋求「相對最好」的成效,而不是玩「零和遊戲」,期待成效能夠「一步到位」。

回到個人層面,由於每人的時間、力量有限,無論是投入慈善事業還是從事社會運動,無論是屬於慈濟範型、社運範型還是內省範型,都必須要有「中道」的智慧。也就是說,每位佛弟子必須在見聞覺知的因緣中,正視社會需求,衡量個人局限,並斟酌自己的興趣和意願,投入某一種或某數種志業,然後全力以赴。

**      **      **      **      **

本書之成,所應誌謝的各方師友,與第一冊相同,因茲摘引前書自序末三段文如下:

首先要感謝直接或間接促使筆者完成該諸論文的彼得辛格教授,各個學報的邀稿人(如:《應用倫理評論》主編李瑞全、李凱恩教授),諸多學術會議的主事者(如:弘誓學團明一法師、玄奘大學陳悅萱老師、台宗會前會長陳美華教授與東海哲學系嚴瑋泓教授),該諸會議的工作團隊,以及新書翻譯的合作夥伴張瓈文教授、筱晴居士。沒有這些師友的眾緣推促,筆者實在無法下定決心,從沒完沒了的行政冗務中暫時抽身,在截稿日前完成此諸論文。

其次感謝本書主編印悅法師,她抱病為每篇文章細心爬梳冗文贅字與錯別字,並將論文詳加分類,編排目次。更難得的是,她逐篇找到會議論文的發表時地,或期刊論文的學報名稱、發行日期與論文頁次。就因她如此細膩地追溯源頭,剩下一些她實在找不到出處的篇數已然不多,筆者這才可能撥出時間,找尋存檔已久的原始資料,把這幾篇論文的發表出處全部找齊。算是借助這次出書因緣,將一些寫作歷程的記憶缺口,一次作業,悉數補齊。

還要真誠感謝其他工作同仁,例如:設計封面的劉建明居士,講記潤稿的耀行法師,負責校對的心皓法師、翁秋玲居士,法界出版社前後任專員黃秀娥居士與傳聞法師,以及印刷本書的長期合作夥伴――龍岡印刷公司負責人趙鈞震居士,助印本書的財團法人嚴寬祜文教基金會、李芳枝、楊呂幸、德安法師、印純法師、印悅法師、曾士洲、曾正伸居士。倘若沒有這些法友的通力合作,本書是不可能圓滿面世的。

 

民國一一一年七月卅一日,於佛教弘誓學院景英樓

 

 

 

佛教弘誓學院
與我們聯繫  (了解詳細)
電話:886-3-4987325
傳真:886-3-4986123
E-Mail
facebook
youtube
站內搜尋
年度行事曆
   
交通位置 (了解詳細)

地址: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