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弘誓學院

 

 

 

 

 

 

| 教務公告 |

 

2022-09-05  
教務公告
111學年度研究部課程簡介

佛教弘誓學院111學年度

研究部  課程簡介

 

   

   

南傳論典

科目編號

B10

學分數

3

選別

選修

    

越建東老師

教學內容

本課程本學期所要講授的南傳論典文本為巴利語系南傳上座部中世紀佛教哲學思想的名著《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此書是公認南傳佛教的禪修寶典與論典、佛法的百科全書。它以戒定慧三學、七種清淨總攝一切與修行相關的佛法核心教理,全書分為二十三章,首二章說明戒清淨,次十一章涵蓋了心清淨的詳細解釋,為本課的講解重點之一。後十章屬於慧學,針對見清淨、度疑清淨和道非道智見清淨的方法與目標,作佛教哲學與實際修行結合的解說;最後再以行道智見清淨與智見清淨來展現解脫的結果,藉由仔細解讀慧學部分,了解佛教之阿毘達摩哲學,為本課的講解重點之二。

教學目標

依照《清淨道論》的編排方式,逐章選擇重要段落逐句研讀,希望能透過古代的論述方式,去理解古典名著在修行上的意涵,並思考其現代意義,以及佛教慧學與哲學相關的詮釋。    本課除了以巴利原文的中譯作為解讀的主要基礎之外,亦參考英譯、各種《清淨道論》的介紹或導論,以及現代人的解釋等等,作為輔助和擴展性的材料,以引發學生廣泛的興趣,並嘗試作專題式的研究與探討。

    

 

    

1

2022.09.19

本課概介

 

2

2022.09.19

《清淨道論》之歷史、文獻與思想

3

2022.09.20

第一章:說戒品 ()

4

2022.09.20

第二章:說頭陀品()

5

2022.10.17

第三章:說取業處品()

6

2022.10.18

第四章:說地遍品()

7

2022.11.14

第八章:說隨念業處品()

8

2022.11.15

第九~十三章:禪定與神通()

9

2022.12.12

第十四章:說蘊品()

10

2022.12.12

第十五章:說處界品()

11

2022.12.13

第十六章:說根諦品()

12

2022.12.13

第十七章:說慧地品()

13

2023.01.09

第十八章:說見清淨品()

14

2023.01.09

第十九章:說度疑清淨品()

15

2023.01.10

第二十章:說道非道智見清淨品()

16

2023.01.10

第二十一~三章:種姓智、道智與果智()

 

必備教材

《清淨道論》(=Vism)現代中文譯本:

葉均譯,2000,《清淨道論》,高雄:正覺學會。(本課所採用的版本)

參考書目

巴利本:H. C. Warren, ed., 1950. Visuddhimagga. Harvard.

英譯本:Ñāṇamoli, Bhikkhu. 1956. The Path of Purification. Colombo.

上課日期

    

上課月份:1119月~1121月。

上課時間:星期一下午13:00~15:5018:00~20:50,共六小時。

          星期二上午8:20~11:10,共三小時。

 

   

   

華嚴學專題研討

類別

選修

學分數

3

   

 

   

《華嚴經》各品要義及本經所說菩薩見行與道果

    

慧澄法師

    

    

認識《華嚴經》對菩薩發菩提心、修道次第、佛果功德的宗趣。

    

    

華嚴思想在中國佛教,深受唐.賢首大師所創立的華嚴宗的論義影響,泰半已非佛在《華嚴經》中所宣揚的菩薩發心與廣大行果的原義。這個課程想要討論的就是,《華嚴經》的菩薩見、行、果。

    

    

《華嚴法海微波》  釋日慧法師著  慧炬出版社出版

(書本由觀自在蘭若免費提供)

    

    

《大方廣佛華嚴經》、《十住毘婆沙論》、《大智度論》、《入中論》

    

預習進度

《華嚴法海微波》上冊、下冊第五篇品次體系論

 

  

  

如來藏專題研討—

《大乘密嚴經》研讀

 類別︰選修

科目編號︰C10

學分數︰3

  

  

研讀如來藏系經典《大乘密嚴經》,探討該經的如來藏藏識思想。

  

 劉嘉誠老師

  

  

本課程從《大乘密嚴經》之組織、科判導讀經文之意旨,並從大乘佛教發展史的脈絡指出本經的如來藏思想特色。

  

  

本經共分八品,本課程將依序分、正宗分與流通分講解各品內容,並依經中次第講解慧學與定學。關於慧學,本經以唯識學派的四教法─「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為主,對如來藏藏識的一心二門做綜合的敘說。關於定學,本經則重視密嚴定法或無相三昧,即瑜伽行者在定中所證得的唯識無境。課程中將從印度佛教思想史的整體觀點,導讀及講解經中所注重的定慧二學。

  

  

1、唐•地婆訶羅譯,《大乘密嚴經》,《大正藏》冊16no.681,頁723-747

2、劉嘉誠編撰,《大乘密嚴經》講義。

  

  

1、唐不空譯,《大乘密嚴經》,《大正藏》冊16no.682,頁747-776.

2、唐法藏,《大乘密嚴經疏》,《續藏》冊34,頁248-290

3、歐陽竟無,〈大乘密嚴經品目〉〈科文〉,《藏要》第三輯(),台北:新文豐。

4、演培,〈『密嚴經』中的五法觀〉,《唯識法相及其演變》,台北:天華,1990

5、道隆,〈『大乘密嚴經』之研究〉,《內明》247248期(1992.10/1992.11)。

6、印順,《如來藏之研究》,台北:正聞,2009

7、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2005

8、恆清,《佛性思想》,台北:東大,1997

9、楊維中,《如來藏經典與中國佛教》,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10、高崎直道,《如來藏思想の形成》,東京:春秋社,1978

11、劉嘉誠,〈佛教經論介紹『大乘密嚴經』〉《法光》第198(2006.3)

    

預習進度

預先閱讀印順導師《如來藏之研究》及《印度佛教思想史》第五、八、十章。

 

佛教弘誓學院
與我們聯繫  (了解詳細)
電話:886-3-4987325
傳真:886-3-4986123
E-Mail
facebook
youtube
站內搜尋
年度行事曆
   
交通位置 (了解詳細)

地址: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