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弘誓學院一一一學年度
專修部一年級課程簡介
課程
名稱
佛門儀軌與佛教戒律學
(A班:沙彌律儀、聲聞律學)
類別
一般必修
學分數
2
內容
1.簡介佛門儀軌。
2.沙彌律儀講述。
3.聲聞律講解。
4.菩薩學處。(另由心皓法師授課9堂)
教師
心皓法師
教學
目標
1.基本的行儀禮節。
2.奠定沙彌(尼)為進階比丘(尼)的基礎。
3.了解戒律之基本精神。
概要
1.日常儀軌之介紹。
2.沙彌律儀講解。
3.聲聞律概述。
必備
教材
1.隨堂補充。
2.《鳥入青雲倦亦飛》〈沙彌尼學戒不構成「戒障」辨〉。
昭慧法師著法界出版社
3.《律學今詮》昭慧法師著法界出版社
參考
書目
1.《如是我思》〈新版〉 P.133~137 、235~419。
2.《如是我思》〈第二集〉P.181~208。
3.《聲聞律之理論與實踐》錄音帶昭慧法師主講法界出版社
暑假
預習進度
1.《另類師生,另類經驗!》〈論參學〉-佛教弘誓學院落成壹週年紀念特刊弘誓文教基金會發行
課程名稱
(B班:佛門儀軌、優婆塞戒經)
明一法師
1.「優婆塞戒經」是大乘戒法中非常重要的經典。依印順導師「成佛之道」的道次第來說,「優婆塞戒經」是站在人乘的立場,學習菩薩道的大乘不共法,內容由五乘共法中的「人乘」講到大乘不共法的六度萬行。其內容即是整個菩薩學處的內容。本經即以「在家菩薩」為修行楷模,闡述修大乘菩薩道之在家居士,所應行持之戒律。
2.菩薩學處。
一、佛門儀軌:
1.解門:教導初機學員熟悉中國佛教之基本行儀軌範。
2.行門:學習佛門基本儀軌,常用經咒、偈讚等梵唄唱誦,禪觀修持。
二、「優婆塞戒經」:期使學員以「在家菩薩」為修行楷模,學習所應行持之行為軌範,發起自利利他的大乘信願。
一、學佛行儀:禮佛、敬法、尊僧、威儀
二、講解《優婆塞戒經》
1.《優婆塞戒經》,大正藏第24冊,頁1034~1075。
2.《學佛行儀》手冊,釋傳道編述,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
太虛大師,民24,「優婆塞戒經講錄」,《太虛大師全書》。
會性長老,民93,《優婆塞戒經節本講記》一套8冊,普門慈幼雜誌社。
《學佛行儀》手冊
《優婆塞戒經》第一卷
昭慧法師主講:《戒學述要》(弘誓網站/法音宣流)
昭慧法師主講:2015年《瑜伽菩薩戒8-1~8》(弘誓網站/影音專區)
課 程
名 稱
佛教經典導讀
3
教 師
自憲法師
內 容
1. 介紹佛教經典之來源與成立過程。
2. 透過經典的研讀,學習讀經的方法與目的。
教 學
目 標
1. 對佛教經典的來源與成立過程能有基本的認識。
2. 能知道經文的大綱、思想內容與重要觀念。
3. 能確實掌握經典的意趣而達到讀經的目的。
概 要
1. 依《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與《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二書,認識佛教經典之來源與成立的實際情形。
2. 從《長阿含 遊行經》與《地藏菩薩本願經》的研讀中,學習
讀經的方法與目的。
必 備
教 材
1.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長阿含 遊行經》,大正藏第一冊。
2.實叉難陀譯,《地藏菩薩本願經》,大正藏第十三冊。
[《長阿含 遊行經》由授課者提供,
《地藏菩薩本願經》則請學生自備。]
參 考
書 目
1.印順導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華雨集》(三)。
2.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佛法是救世之光》。
暑 假
釋迦牟尼佛傳
佛教概論(基礎佛學)
《成佛之道》第一章至第四章
地 寬 法 師
確立對佛法的正信、正見,深入佛法要義,得以掌握佛法的修行次第,以作為實修、實證的知見基礎。
先正確了解歸依三寶之深義,成為一個正信的佛弟子;再進一步培養正知正見,建立修行的道次第,一方面能對治自己的煩惱,一方面能調整自己修行的方向,邁向福慧雙修之路;最終依大乘菩薩正行而達成學佛之究竟目標。
1.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註本,臺北:正聞。
2.印順導師造頌,昭慧、性廣科判:《成佛之道偈頌科判》,法界
1.印順導師:《佛法概論》,【妙雲集】中編之一,正聞。
2.印順導師:《學法三要》,【妙雲集】下編之二,正聞。
3.印順導師:《佛法是救世之光》,【妙雲集】下編之十一,正聞。
4.水野弘元著,惠敏法師譯:《佛教教理研究》,法鼓文化。
《成佛之道》一~二章
禪 學 概 論
印悅法師
止、觀的理論與實踐
1. 透過止觀的學習,在生活中落實佛陀教法,淨化身心,開啟智慧。
2. 學習佛教養生學,依四大原理與養生功法調理身心。
1. 止觀的重要性。
2. 三學與止觀的關係。
3. 概說止觀,辨明止觀。
4. 止觀的修學次第與實際教學。
5. 人間佛教禪法要旨及當代實踐。
6. 依四大原理與養生功法調理身心。
1. 性廣法師:《人間佛教禪法――印順導師禪學思想研究》,桃園:法界,2019。
2. 性廣法師:《禪觀修持與人間關懷》,台北:法界,2006。
3. 性廣法師:《燃燈引路――禪七開示錄》,台北:法界,2008。
4. 性廣法師:《佛教養生學》,桃園:法界,2017。
1. 覺音著,葉均譯:《清淨道論》第三~十一章,華宇出版社
2. 彌勒說,玄奘譯:《瑜伽師地論‧聲聞地》,【大正藏】三十卷
每天禪修十分鐘
菩薩學處
1
介紹菩薩行者所應持守之戒行,及其與聲聞戒之關係。
1. 藉本課程之教學,幫助學生了解菩薩戒的內容與特質。
2. 藉本課程之教學,幫助學生了解菩薩戒的具體實踐。
1. 菩薩戒與聲聞戒的關係。
2. 菩薩戒的基礎、內容、輕重、持犯與功德。
3. 菩薩戒在中國佛教的流傳。
4. 梵網戒本與瑜伽戒本的比較。
1. 大正藏第24冊:梵網經菩薩戒本(pp.1003上~1010上)、瑜伽菩薩戒本(pp.1110中~1115下)。
2.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pp.256~259。
3. 印順導師:勝鬘經講記,pp.50~70。
4. 印順導師:攝大乘論講記,pp.412~419。
5. 聖嚴法師:戒律學綱要,第七篇,台北:法鼓。
1. 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十四章第三節第一項「大乘戒學」。
2. 聖嚴法師:菩薩戒指要,台北,法鼓。
3. 昭慧法師:佛教倫理學,第四章第四節,台北:法界。
4. 佐藤達玄:戒律在中國佛教的發展(下冊),嘉義:香光。
寒假
1.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pp.256~259。(精讀)
2. 印順導師:勝鬘經講記,pp.50~70。(精讀)
3. 聖嚴法師:戒律學綱要,第七篇,台北:法鼓。(略讀)
地址: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