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弘誓學院110年3~6月專題講座通啟
「佛教藝術」專題講座
Master Class in Buddhist Art
林保堯教授講授
一、老師簡介:
林保堯教授
日本國立筑波大學藝術學博士,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林教授研究領域包括佛教美術史、佛教圖像學、藝術學與文化課題。也是印度佛教遺址導覽專家,長年的田野調查所累積出的敏銳心靈觸角,發掘出文化藝術傳統中最美的篇章,以佛教藝術描畫出一部生動的印度佛教史。
二、上課日期:
110年3月8日(一)、9日(二)、10日(三)、11日(四);
5月3日(一);
6月7日(一)。
每日4堂課 (第一堂09:20~10:10,第二堂10:20~11:10,第三堂14:00~14:50,第四堂15:00~15:50),共24堂。
三、課程綱要:
佛教藝術,源之於佛教,故無佛教,即無藝術。佛教,始之於佛陀,是而佛陀的一生與其說法行儀,之後四大集結,壘成經典,是為佛教藝術的根本內容;及至大般涅槃,八分舍利,起塔供養,雜華嚴飾,是為佛教藝術的表現起始。
此中,佛教藝術的內容與其表現,隨著時空流布,北傳南傳,跨域國境,東西交流,匯通攝受,進達諸國地域,交融異域民族,成就佛教文化,更而臻極藝術,是為遠源流長,巍巍時至今日。
以下,分以三篇六講述之。
1. 調研篇:
一講—佛陀八大聖地—
認識、學習佛教藝術,始自踏查佛陀八大聖地開始,即出生地藍毗尼、
成佛地菩提迦耶、初轉法地鹿野苑、涅槃地拘尸那羅地等,此等即前述
的,佛陀一生與其說法行儀的歷史原點,親自走一趟尋根之旅,是最真
實的佛教藝術接觸與體驗。
二講—印度早期佛塔—
佛塔藝術的造形與表現,始自於佛塔上「不見佛像」的莊嚴之美,即所
謂的「無像時代」。此等無上嚴飾的圖像元素、語彙,今,擬透過早期紀
元前二世紀重要代表的「山奇大塔」等,賦予閱讀修習,尤在四座精美
塔門上早期無像時代的佛傳圖、本生圖等的各類題材內容雕刻,是學習
佛教藝術的「第一堂課」。
2. 基礎篇:
三講—中印秣菟羅藝術—
佛陀的「有像時代」,始自二世紀貴霜王朝中印度土著的秣菟羅造像藝
術。英國殖民印度期間,由康寧漢、馬歇爾等開啟印度長期的考古發掘
與研究,奠定了其後世人方便與可參讀運用的原始資料,是學習此門的
必修功課。
四講—中亞犍陀羅藝術—
中亞犍陀羅,即古印度西北地區,自古位處東西絲綢之路交流的「十
字路口」,故自二世紀貴霜王朝開啟的佛陀造像時代,即匯融了希臘、
羅馬、波斯等古早藝術文化的各類元素、因子等,故其像異於中印的秣
菟羅藝術表現。故必細讀玩味,互以了解,與予區別。
3. 綜述篇:
五講—西域石窟藝術—
西域一地,即是今天的新疆,自古是古代絲綢之路千年隊商前往中土長
安、洛陽商賈貿易的必經之地,因而西域保留著大量各類珍貴的宗教藝
術文化遺產,且對中土佛教藝術影響致遠。遺憾地,在上世紀初卻成為
東西列強發掘,獵取的標地,滿載而歸地拉回各國館舍內。今天當地僅
剩餘石窟類藝術遺產為多,事實上,石窟壁畫類也被剝離強取無數。
六講—佛教藝術鑑賞—
佛教藝術隨著佛教的北傳流布,逐步東漸至西域,甚而傳播中土,進而
韓日。在前五講的基礎上,擬對各地出土的、傳世的各類佛教藝術作品,
比如印度、中亞、西域、中土、韓日,甚而西藏、蒙古、東南亞等,作
一瀏覽對話並賦予鑑賞,以增多日來的學習心得與實境識界。
四、上課地點:佛教弘誓學院(地址: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五、報名日期:即日起至110年2月28日止
六、報名方式:
1.請寄回郵信封函索簡章、報名表,或於「佛教弘誓學院」網站線上報名,
或下載報名表,填妥後回傳本院秘書室。
地 址:32850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電 話:(03)498-7325 傳真:(03)498-6123
網 址:www. hongshi.org.tw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2.全程參加者優先錄取,非全程參加列為備取名額。
七、備 註:
1.需在本學院住宿者,請於報名表中註明,以方便安排膳宿等相關事宜。
2.住宿期間,須隨眾早、晚課誦、出坡。
3.因應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防疫政策:
(1)為維持社交距離,將於空間寬大之無諍講堂授課,報名人數限額100人。
(2)上課前須量體溫,聽講期間請戴上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