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 行:佛教弘誓學院

編 校:釋傳法 

創 刊:2001年11月05日

74

20031222日出刊

  本期內容:

  師生動態/本院近訊

  ※ 「生命教育」課程校外教學參訪感言  

   從整治印尼紅溪河,談佛教慈濟事業的特質(下)

  「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

師生動態

92.12.9 內政部舉行「我國婚喪喜慶儀式性別意識之檢視」座談會。

92.12.9

•上午,昭慧法師應內政部之邀,至中央聯合辦公大樓參加「我國婚喪喜慶儀式性別意識之檢視」座談會。本次座談會由民政司黃麗馨副司長主持,並邀集文建會、教育部與各直轄市、縣、市政府、學者專家(羅燦煐、蘇芊玲、鄔配麗、陳美華、徐福全與昭慧法師等教授)與女性團體代表,配合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就現有婚喪喜慶儀式之內政部修訂版,檢討此中是否有性別歧視,應如何改善。

 教育部兩性平等委員會委員羅燦煐與蘇芊玲兩位教授,特別向與會人士說明,前時教育部召開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蘇教授感到民俗禮儀有許多性別歧視的儀節,讓女性傷透了心,因此建請內政部召開本次會議,希望學者專家檢視各項禮儀流程,並研商後續修訂、推廣、宣導事宜。

 昭慧法師發言指出:內政部版之禮儀流程,已善意地去除了許多歧視女性的儀節,但仍有些諸如女兒嫁出去時「潑水」的儀節被保留下來,應予刪除。但根本而言,民俗禮儀從生到死的整套版本,都是在複製「男主女從、男尊女卑」的父權意識,這種根源性的問題,已無法透過枝枝節節的修訂來加以去除,所以建議分成兩種範本:一、依民間之實際需求,針對原範本進一步再作細部刪訂,讓內政部範本能達成緩進地移風易俗的效果,因為這總比完全放任民俗禮儀照其原貌進行,要好得多。二、由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召集具足性別平等意識之兩性代表與專家學者,另行制訂一套徹底擺脫父權意識的範本,在社會上同步推動,並提倡使用。

 陳美華教授指出:台灣現有佛化婚、喪禮儀,較無性別歧視問題。內政部不妨將民俗禮儀與各宗教禮儀,一併納入當作參考範本。昭慧法師補充云:台灣佛化婚、喪禮儀率多由當代觀念開明的大師制訂,故較無傳統習俗男尊女卑觀念之包袱。

92.12.9 「替代死刑推動聯盟」成立記者會(左起:洪萬生教授、劉丹桂主教、昭慧法師、林宗正牧師)。

•傍晚時分,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於濟南路長老教會舉行「人權日祈福靜走」暨「替代死刑推動聯盟」成立記者會,並透過人權工作者(國策顧問)黃文雄先生,邀請彭婉如基金會洪萬生教授、天主教劉丹桂主教、佛教昭慧法師與基督教林宗正牧師,以及歐美國際人權工作者Pr. James Seymour、Mrs. &Mr. Donald Wilson等人於記者會上發言。洪萬生教授談起當日愛妻彭婉如女士遇難時的心情,以及他與兒子聽到某些業報論時,深感受到二度傷害的痛心。他並特別指出:當日幸有昭慧法師,對佛家的因果論作了正確的詮釋,糾正了一般業報論的觀念。

 昭慧法師延續洪教授的發言內容,闡述佛家因緣論與宿命論式業報說的差別,並指出:僵化的宿命論,對受害人及家屬與罪犯都構成傷害,它讓受害人及家屬承受著「惡有惡報」的詛咒,讓罪犯也因「報應」觀念之累,而無法獲得人道的刑罰待遇。法師從佛法觀點簡要分析反對死刑的幾個原因,但也強調:廢除死刑需有配套措施,例如終身監禁不得假釋等。她特別從頑習難改的因緣論說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與人為善的勉詞,實則惡習非一朝所積,所以要改也不可能神奇地改變,而必須長期矯正,且如毒癮般難以戒除。所以緩慢的教育過程,乃至某些惡性重大罪犯的終生監禁是必要的;輕易假釋常導致犯人再三傷害無辜第三者,這更會讓社會減弱對「廢除死刑」的信心。

 最後由林永頌律師提出本次記者會之主要訴求:呼籲行正院儘速建立替代死刑方案,並建構犯罪被害人保護及照顧制度,呼籲各級法院儘可能不判死刑,法務部嚴謹核准死刑之執行,並呼籲民間對罪犯以教育與寬恕的心態,改變「應報刑」或宿命論想法。

92.12.10 昭慧法師至政大宗教研究所演講(左:所長蔡彥仁教授)。

92.12.10

•下午,昭慧法師應政大宗教研究所所長蔡彥仁教授之邀,為政大宗研所「研究方法與實習指導」課程演講,主題是「信仰者與研究者:宗教學者之反省」。法師以一信仰者兼研究者之身份,現身說法,從多方面分析宗教領域中之信仰者與研究者的長處與局限,以及宗教學研究者作為「局內人」與「局外人」之優缺點,並形容信仰者、研究者、局內人、局外人的對話場域,正好可形成某種「生態平衡」。研究生專注聆聽,並且熱烈發問,欲罷不能。 

92.12.11

•晚間,考試院秘書長朱武獻伉儷蒞院拜訪昭慧法師,詢問法師對「宗教團體法」之意見。朱秘書長係虔誠佛弟子,一向擔任中國佛教會法律顧問之義務職。 

92.12.12

•上午,昭慧法師應輔仁大學宗教系系主任陳德光教授之邀,於宗教系四年級「宗教交談」講座中,講述其對宗教交談之見地。法師先分析宗教交談之三種取向:排他主義、包容主義、多元主義。然後再論述宗教交談之三種形態:教內對話、教際對話、與社會對話,三種對話的意義,以及三種對話各自須要面對的問題與挑戰,然後分享法師個人在這三方面對話過程中之種種經驗。

•下午,昭慧法師接獲現代禪秘書長華敏慧居士之來電,告知:李元松老師已於前日(12月10日)下午示寂。當晚,昭慧、性廣法師率學眾前往中觀書院,為李老師讚頌、說法、迴向。

92.12.13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初教系學生在性廣法師與林慧瑜教授帶領下,前往花蓮慈濟醫院,參觀心蓮病房——癌末病患安寧療護病房,以及慈濟大學,大捨堂——遺體解剖捐贈者紀念堂等。此行並有空寂法師與板橋社大同學十餘人,以及弘誓學團六位學員隨行。(詳閱何素霞著:〈「生命教育」課程校外教學參訪感言〉) 

 

92.12.13 台北師範學院初教系參觀花蓮慈濟醫院(中左:林慧瑜教授,中右:性廣法師)。

92.12.13 南京師範大學曹辛華先生來訪。

92.12.14 林義雄先生蒞院(左起:王珠秀女士、林慧瑜教授、林義雄先生,右:朱雲珍小姐)。

•上午,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曹辛華先生來院拜會昭慧法師,並就法師在佛教界所提倡之性別平等議題,作深度之訪談。曹教授告知:中國大陸頗有研究女權議題之學者,關切法師在女權議題方面之動向與研究成果。 

92.12.14

•上午,政治家林義雄先生偕同慈林文教基金會秘書朱雲珍小姐、義工陳國盛先生蒞院,與昭慧法師談論佛法。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林慧瑜教授暨永和國小退休教師王珠秀女士對林先生之人格典範備極尊崇,聞林先生將蒞院,乃特別從台北趕來,會晤林先生於嵐園中。 

92.12.15

•本日,昭慧法師所撰追悼淨嵩(李元松)老師文〈獨留情義落江湖〉,刊於《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同日,本電子報第73期發佈專刊,登載九位海峽兩岸教界、學界作者共撰之〈淨德昭彰—淨嵩(李元松)法師摯友感懷錄〉。本次專刊從構思、邀稿到編輯完成,只用了兩個工作天,希望在最短時間內,向教界發布李老師往生之訊息。 

92.12.21

•上午,本院師生至大園鄉菩因寺參加慈善長老尼之讚頌大典。長老尼高壽九十六歲,僧臘四十五載,戒臘四十一夏,係菩因寺住持如念法師之慈母。


66期《弘誓雙月刊》封面,襯底背景為復興印度佛教的精神領袖安貝卡博士舍利紀念塔,左下方為英國世友居士所創辦之龍樹學院女眾部輔導下的住宿學童。

本院近訊

  第66期《弘誓雙月刊》業已發行,近期將於本院網站全文上網,敬請讀者上網瀏覽,並惠予指教。

  本期專題為「印度佛教運動曙光」,介紹世友先生在印度以龍城為據點所展開的佛教復興運動。本期原訂於12月15日發刊,但在12日下午,驚聞佛教一代英傑李元松老師(出家法號淨嵩)於10日下午示寂,主編於是決定延後出刊,插入〈淨嵩(李元松)法師摯友感懷錄〉,並將本期文章之內容與順序,作大幅度調整。原訂刊出之文章,有幾篇不得不臨時抽換,敬請讀者原諒!

回目錄

參訪感言

「生命教育」課程校外教學參訪感言

 佛教弘誓學院專修部 何素霞   

92.12.13 慈濟參訪之旅,德宣法師向參訪師生介紹慈濟志業。

92.12.13 參觀慈濟志業博覽會。

  以前曾經對人生存活的意義,人生價值觀,及現代人心靈層面的歸屬有興趣,因師長性廣法師今年上學期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開設「生命教育」課程,其中安排了一天的校外教學活動,使得學團同學有此機緣隨行參訪花蓮慈濟大學與醫院的相關設施。

  首先由靜思精舍德宣法師以菩薩行六波羅蜜行為綱領,介紹慈濟許多的社會救助服務,此中涵蓋慈善、醫療、教育、文化、社區志工、骨髓捐贈、環保、國際賑災等多面向的服務,志工們以溫暖、踏實、純淨、有智慧的菩薩心,實踐慈濟人「一心行六波羅蜜,一念心結好緣」的理念。

  接著由親切的郭慮聞師姊導引,參觀慈濟志業博覽會,經由她詳細的解說並輔以圖像的呈現,大家彷彿親臨世界各地慈濟人所關懷的角落,也同樣見到人間的悲苦喜樂;這份「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的大愛,不就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精神嗎!

  用過了慈濟醫院靜思堂餐廳精心為我們準備的餐飲,雖已歲末寒涼,心中仍股股暖流流過。接下來由邱定彬師兄為我們談志工精神,他指出,人的心靈是脆弱的,尤其是有殘障的被救濟者。如何能讓受助人在覺得有尊嚴的情況下,作好志工的工作,也是需要細心去學習的。

  第四個行程參訪慈濟醫院的心蓮病房,由王淑貞護理長為我們介紹及分享她的經驗,心蓮病房讓人感覺很明亮潔淨,沒有一般醫院的強烈藥水味,整層病房中設有交誼廳、客廳、廚房、外面還有空中花園等,布置得像家一樣的溫馨,體貼地照顧到患者與家屬的各種需要,而在醫療方面,以患者全人、全家的需要出發,做到全醫療團隊的照護與支持。希望能陪伴癌末患者,有尊嚴而又安祥地走到生命的終站。

  參觀心蓮病房後,接著由張純樸師兄帶領參訪慈濟大學大捨堂,我們進入一個全新的感動時刻,在此任教的醫學院教授都自稱自己只是助教,捐贈遺體以供醫學生解剖實習的「大體老師」才是真正的老師。大體老師都是懷著「寧可學生在我身劃千萬刀,而不希望學生當醫生後在任何病人身上劃錯一刀」,這樣的大愛而自願捐獻的。在記錄片中,一位大體老師癌末臨終前,為了把自己完整的留下,讓學生在身上解剖、觀察,甚至堅持不作化療,以及任何有傷身後屍體完整的手術。如此的無語良師、捨身菩薩,讓大家非常感動與讚嘆,也惕勵著學生在動每一刀都更謹慎、更用心呢!

  張師兄還說了一個真實故事與我們分享:慈濟醫學院的解剖課程結束後,會讓學生親手為大體老師縫合、作壽衣、入斂、送鮮花,以及獻上親手寫的感謝函等等。在一次的告別儀式中,竟見到一位同學送了一束乾枯、泛黃的玫瑰花。老師本來擔心來參加的家屬會心生不悅,會後問起才知,這位同學在一次與亡者的先生晤談時得知,大體老師生前很喜歡鮮花,而他先生在妻子往生後,覺得很不捨而遺憾的是,妻子生前他不曾送花給她。所以這位同學在每次上解剖課時,都會送上一朵玫瑰花向大體老師致意;而告別典禮上的這束乾燥的玫瑰花,就是一次次下課後帶回乾燥、收藏後的結果。這位同學以這份相當用心而別致的禮物,為大體老師獻上最後的祝福與感恩。

  慈濟醫學院對於大體解剖的認真,與對教育學生對大體老師的尊重,從中彰顯了醫學生教育:「醫病、醫心,醫得平安共享」的崇高教育理念。

  最後一個行程由王正善老師講授「生命教育」課程,王老師是國中教師,首先從大家今天參訪中心生之體會或感觸談起,希望一起來分享參訪後的心得。一位國北師的學生率先發言,談及親友得癌症時的醫療與心理感受。王老師也分享了自己的親身經驗。她的父親得癌症往生後,接著母親也在幾年後得癌往生,她親自陪伴兩位至親走完人生的路程,所以希望把自己的體會與感受,觀察與經驗跟大家分享,也因為如此的因緣而走入「生命教育」領域的研究與教學。

  王老師以一位剛過逝的癌症患者的經歷為例,並與大家一起深思:「是選擇化療而痛苦地只再活三年?還是不化療而快樂的活三個月?」故事中的主角選擇了後者,並且在最後三個月的時光中,做了許多有意義而且讓自己很有成就感且又快樂的事。雖然這種面對生死的抉擇是艱難的,而且也將是因人而異的,然而這個問題也提醒了我們,思考生命的意義何在?生命教育的本質是尊重生命,活得有尊嚴,有意義。如何看待死亡,面對死亡,如何建立正確而健康的生死觀,如何陪伴親人走向生命的終站,如何超越喪親人的哀傷,……,「生命教育」課程拓展了我們的視野,也讓我們學習到許多寶貴的觀念。

  本次參訪,感謝慈濟謝錦貴居士的安排,德宣法師、郭慮聞師姊、吳政憲師兄、郭素芳師姊的講解、全程導引與盡心的照顧。最後慈濟並贈送每位參訪者一份2004年靜思日曆、環保餐具及環保杯,以及《慈濟青年的心靈對話—年輕的愛,綻放》、《傾聽孩子的心》、《慈濟月刊》等書籍。也感謝師長及常住學長們的護持,讓筆者能參與此行,不但增長了見聞,也對生命的態度,人生價值觀,有重新省思、重新學習的機會。

回目錄

法音宣流

二○○三年九月五日 靜思精舍志工早會精華錄

從整治印尼紅溪河,談佛教慈濟事業的特質(下)

昭慧法師講  

慈濟志工記  

印尼慈濟大愛屋(慈濟基金會提供)。

【接續第71期】

  也許有人會質疑道:你只解決了他肉體的痛苦,但心靈的部分,並沒有加以拯救。這就是許多一神教慈善工作者的終極目標,他們要拯救一個人完整的身心靈,所以會認為諸位單只拯救他們的肉體,這是有所不足的,必然要在終極的道路上,拯救一個人的靈魂。所以他們認為要從宗教領域,帶領受拯救者回到造物主精神的家鄉,這才是整全的慈善救濟。

  但以佛法的智慧來思考,問題就完全不一樣了。從佛法的角度來看,身心靈的確都需要拯救,但這只是一個理念。理念需要用何種方法達成?以及拯救的目標是什麼?就往往眾說紛紜,而且彼此天差地遠了。你想把這個人帶到真主阿拉的精神故鄉,他想把這個人帶到耶和華上帝的精神故鄉,雙方都認為自己站在真理這一邊,而且認為這是為了他好。但兩造一人拉他的一手,就可以把這個人撕裂。這時,真正疼惜那個活生生的人,而又無私無我的仁者,會因不忍此人承受拉扯的大苦而選擇放手。這番拉扯動作的心念中,有多少是愛?有多少是佔有慾與侵略性?其中是有極大灰色地帶的。

  放開手讓他自己選擇,尊重他原來的宗教信仰,祝福他的宗教認同,無論他能不能得到終極的拯救,至少眼前他得到了滿足,得到了幸福。他從這份慈善因緣,也對佛教產生了一種很隱微而蒙昧的歡喜心。這聽起來似乎很不著邊際,但想想看,「華人佛教徒無條件幫助我們」的訊息進入他的心田裡,爾後他對異教的仇恨與厭惡,可以減輕了許多,他對華人的種族仇恨也減除了許多。在不強求宗教認同的過程中,他對華人和佛教徒所釋放的善意,反而相形增高,這並不是從事慈濟事業的佛教徒,希望自己或慈濟團體得到何種利益,而是祝願印尼華人與印尼佛教徒能夠平安幸福,和當地印尼人共存共榮。

  在諸位無私忘己、不盤算一己或大我利益的當下,其實帶來的是更多心靈的祥和,更多印尼人對佛教印象美好所種下來的善根。假以時日,這些善根或許就是他們的得度因緣。暫時若沒有現行,我們也不會遺憾,因為因緣尚未成熟,勉強不得。所以,我們並不是不關心援助對象身心靈的全面提昇,但我們擁有佛法的智慧,觀照因緣而祝福對方,不會強求其改變宗教認同。

  我們沒有唯一真理的意識形態,不會因為把上帝拉為最高的價值,而犧牲其他次位的價值。相對的,佛弟子的心中,永遠是把「生命」放在價值的最高位階,看到生命受苦,心生不忍之情,所以要救濟生命,不會因為某種最高價值,反而犧牲生命亦在所不惜。

  佛陀也是生命之一,佛陀原來也和我們一樣,是個會痛苦、會煩惱的生命,但他終於超脫了。佛陀和我們不一樣的,是他走在前面,斷除了生命中的煩惱與痛苦,回過頭來引領我們達到同樣的境界。

  所以當我們把生命放在諸多價值中的最優位時,就不會用任何理由來凌犯這個價值。為了宗教或某種真理的緣故,不惜殺人或屠殺動物,這才真正是對佛法價值觀的嚴重顛覆。我們難道不是為了護生而努力的嗎?怎麼可以為了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而讓生命更加受苦呢?

  當佛弟子以這種智慧處世時,沒有所謂「文明的衝突」,沒有杭亭頓所預計的,慘烈的宗教對立、文化對立或種族對立,這種處世智慧,或許就是人類未來的希望吧!

  人類如果要走向一個更加平和的,世界大同的境地,那麼,重要的不是人類全面「佛教化」,佛弟子沒有征服世界的野心。但人類必須具足佛法的智慧。不論信奉哪一種宗教,如果他能摒除意識形態,純粹只想到生命的苦難而貼近生命,那麼,文明的衝突,這個後冷戰時代的重大危機,是很有可能化除的。如果不然,那是相當悲哀的。佛弟子所能做的相當有限,我們只能在局部地區施予援手,但許多自視為真理的征服慾和侵略性,在世界各地蔓延,種下的血海深仇,世代輾轉加深加重,終至無法化解,這世界必然會是愈來愈絕望的。

  我們也不要因為這樣而就裹足不前,畢竟我們都活在世間,不要讓自己虛度此生,只要在存活期間,做的是有意義的事情,至少對三寶有交代,對自己也有交代。

  世界變成什麼樣子,也許不是一個人的力量所可以挽回的,但慈濟人凝聚出了一個不可忽視的共願,這共願力是如此強大而感人,使得大家所到之處,就是光明的地方,就是充滿希望的淨土。

  特別是從紅溪河遷入大愛村的印尼居民,幾個世代都不曾想到,能住這麼好的房子,這比送大米還令人感動。因為大米幾十斤,吃完就沒了。可是印尼慈濟人所做的,卻會讓一個人或一個家庭的命運,產生無窮的希望。

  我曾去過菲律賓的宿霧,這是菲國第二大城,景觀非常優美。印象最深的是它的貧民窟,居民衣衫襤褸,住房矮小破落,外敷鐵皮都已完全生鏽了。每次看到貧民區,心裡都有一種強烈的不安——華人的有錢人家,個個築起高樓別墅,外面建起高聳的圍牆,以菲律賓人為守衛,在這個堅固的城堡裡,過著相對而言如同天堂般的生活;但只要走幾步路,在街頭一個轉角處,就可看到破破落落的貧民窟。以眾生平等與社會正義的眼光來看那種貧富懸殊的現象,自然會覺得它是不合理的。

  我的不安,固然來自對受苦貧民的不忍,同樣也來自對生活優渥之華人的擔憂。我常忍不住想道,那些華人的生活可能長久安全嗎?他們如何在那塊土地上安身立命?

  我相信那裡的華人並不是不具足慈悲心,只是不知道要從何做起。晚近我才知道,許多在外國推動的慈濟事業,都是取之於當地,用之於當地,可見是整合世界各地華人的力量,讓他們立足本土,幫助當地貧苦的人離苦得樂。這樣的永續經營,才是海外華人安身立命於他們所在之土地上的正本清源之道。

  縱使理論上知道了,但是要怎麼做呢?如果沒有證嚴法師慈悲的號召,沒有他人格的感召力,以及長期推動慈濟事業寶貴的心得與工作要領,這些企業家將會不知道要從何做起。偶爾撥一筆款贈送政府,讓政府發一筆米糧給窮人,甚至有時還七折八扣,部分善款落入私人口袋裡,到頭來,企業家也會覺得做得很沒有意思。可是人在屋簷下,也不得不低頭,拿出這筆不很心甘情願的錢,這種感覺總是不很舒服。

  而當地政府縱使拿到了這筆善款,也不會特別感謝,他們會覺得,你既然有錢,就應該拿一些出來回饋社會。這樣下去,華人與當地族群的相互關係,是沒有辦法究竟改善的。而且因為只是掏錢,沒有真正貼近、擁抱這些苦難人民,那種感覺很疏離,給錢不見得給得甘願,也沒有法喜充滿的感覺。

  相對而言,這些印尼慈濟志工,是當地的華人,他們不但捐款,而且走到災區與貧民窟,實際參與發放工作,帶領那些苦難人民走向光明。在參與過程中,他們不但付出得心甘情願,而且法喜充滿。

  南洋華人的奮鬥史,已經有上百年的紀錄,個中辛酸一言難盡。此中牽涉到的種族意識與貧富階級意識,往往是對立衝突的種子。而慈濟人的做法,不但給印尼當地人帶來了生活的希望,更深遠的意義是,它給當地華人真正安全幸福的「落地生根」,帶來了很大的希望。

  菩薩道的可貴就在這裡,菩薩沒有侵略性與征服欲,不會試圖同化別人,讓別人成為自己族群的一分子,而是無私無我地付出,只求對方喜樂,自己就了無遺憾。當自己愈無私無我,掏心掏肺做下去,到最後將會發現,其實是自己的人格也在不知覺中陶練完成。念頭上沒想要成全自己的什麼,可是走過來時路,回頭一看,自己竟然也被成全了。

  我相信沒有菩薩會一天到晚問自己或問別人:「我什麼時候才能成佛?怎麼還沒有成佛?」他忙得根本沒時間想到自己成不成佛,可是他不知不覺走過一生又一生,陪伴著一群又一群苦難的生命,最後有一天,他倏然發現,自己已圓滿成就佛道了。

  以上是對大家的讚歎,也是將我自己所看到並思考的一些角度,提出來與大家分享,謝謝大家!

【全文完】                   修訂於九十二年九月二十一日

——刊於慈濟靜思文化新書《志工筆記:九月》

回目錄

研討會訊息

慶祝印順長老百歲嵩壽(第五屆)

「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

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

2004年祝壽研討會信封(慈濟大愛設計)。

主 旨:為恭祝佛教大思想家印順長老百歲嵩壽,以推展「人間佛教」之理念,佛光山文教基金會、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與佛教弘誓學院,將於二○○四年四月二十四、二十五兩日,於中央研究院學術活動中心舉辦「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學術研討會。

說 明:一、本屆祝壽研討會,以「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為主題,分為四個子題:

      1.印順學之研究。

      2.人間佛教的回顧。

      3.人間佛教的前瞻。

      4.人間佛教的弘化。

    二、本屆大會之座談會主題:「人間佛教」的藝術展現。

    三、為慶祝印順長老百歲嵩壽,主辦單位將於五月一日,在花蓮慈濟靜思堂,舉辦「國際絲路研究座談會」。

◎報名參加人士,將由大會於現場贈送「印順長老百歲嵩壽研討會」紀念信箋一套。

◎報名表格敬請向第五屆「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秘書處函索,或以電話、傳真、電子郵件索取。下載報名表格。下載報名表格填妥後回傳研討會秘書處。

 聯絡地址:328 桃園縣觀音鄉大同村11鄰121-5號

 電話:(03)498-7325  傳真:(03)498-6123  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為方便主辦單位佈置會場及準備餐點,請於四月十五日前依上述方法報名,以利籌備工作之進行。

 

主辦單位:佛光山文教基金會、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佛教弘誓學院

贊助單位:歡喜堂素食餐廳

協辦單位: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玄奘大學宗教學系所、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香光尼眾佛學院

 

◎「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祝壽研討會之「議程表」與「主持人、發表人、引言人名冊」,已張貼於佛教弘誓學院網站,敬請上網瀏覽。

回目錄

佛教弘誓學院

URL:http://www.hongshi.org.tw

E-mail:[email protected]           電話:03-4987325

地址:桃園縣觀音鄉大同村11鄰121-5號       傳真:03-4986123

請輸入E-Mail

•閱覽前期電子報,請至:http://www.hongshi.org.tw/hongshi pic/hongshi.htm

•若內文有亂碼出現,請至:http://www.hongshi.org.tw/hongshi pic/弘誓74.htm  閱讀正確版。